关灯
护眼
字体:

年代带着空间下乡她吃肉馋哭别人(193)

作者:艾酷的晓猫 阅读记录

李强忍不住赞叹:“这水真不错!”

“好地!”关盛掏出牛皮本记录,铅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背风向阳,水源充足,土质至少是三级熟土。”

第148章 :联合农场

他用小刀挖开冻土,黑亮的腐殖质混着草根露出来,散发出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比盐碱地强十倍!”

李大栓却盯着山梁上新鲜的兽道皱眉。溪边几处土坑被拱得凌乱,爪印里还带着潮湿的泥土:“野猪群昨天刚来过。”

他捡起块石头砸向灌木丛,惊起几只山雀,“得砌两丈高的石墙,再养几条护院的大狗。”

李强站在谷口四下打量。谷地平缓开阔,南面有片天然的缓坡,既挡风又向阳。

溪水从西侧山涧流来,在谷里拐了个弯,正好能规划成天然的排污渠。

他想象着未来的猪场,猪崽在圈舍里撒欢,圈舍旁的苜蓿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溪水潺潺流淌,仿佛在为这片土地奏响生命的乐章。

唯一的隐患就是后山的兽群,但只要防护得当,倒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李强心中已经有了计划,他用铁锹在地上画了个圈:“先砍些杂木扎篱笆,等屯里知青们的住所完成后,差不多也开春了,到时候就动工。”

他望向远处的山梁,朝阳正爬上峰顶,给这片荒谷镀上一层金边。

阳光洒在谷地上,积雪开始融化,发出细微的滴答声,仿佛是春天的脚步声。

李强心中充满了希望,这片野杏谷,说不定能成咱们屯的聚宝盆。

李大栓搓了搓冻红的手,关盛合上笔记本哈着气暖笔。

远处传来山鸡的鸣叫,惊散了枝头的积雪,在晨光里扬起细碎的金粉。

三人踩着新雪往回走,靴底的冰碴在阳光下闪着光,仿佛已经看见未来的猪场里,猪崽在圈舍里撒欢,洼地的鸡群在盐碱地上刨食的热闹景象。

回到屯子里,李强便将今天选好地址建养猪场的事情和李书记说了。

李书记正在大队部烤火,见他们进来连忙招手:“来得正好,炉子上煨着姜茶。”

李强搓着手凑到炉边,把野杏谷的情况详细汇报了一遍。

李书记听了之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拍了拍李强的肩膀说:“这事儿办得漂亮!野杏谷那地方确实不错,只要咱们防护做好,肯定能搞起来。”

“到时候农场组建后,我们的养殖场可以借此占据更多的份额。”

“农场?“关盛和李大栓异口同声。

李书记神秘地笑了笑:“正要跟你们说这事。公社昨天来了通知,要搞联合农场……”

李书记是个老党员,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做事稳重又有远见。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不过,建猪场只是咱们屯子发展的一个部分,最近公社里又有新动作,咱们还得跟上步伐。”

“书记,”李强给老人续上热水,“您说的联合农场是怎么回事?”

随着开春的到来,知青们的住所也已经完工了。

一排排整齐的土坯房在屯子的北边建了起来。

虽然简陋,但在这个偏远的小屯子里,已经算是不错的住处了。

知青们看到自己的新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纷纷动手布置起来。

有的在墙上贴上了从城里带来的年画,有的在院子里种上了从山里挖来的野花,还有的在门口挂上了自己做的小木牌,上面写着自己的名字。

在此期间,李书记和李强这位大队长又去公社里参加了一次会议。

“李队长,”路上关盛推着自行车问,“您觉得这联合农场能成吗?”

李强望着远处积雪未消的山路:“总比各干各的强。咱们屯缺拖拉机,王家屯有;他们缺技术员,咱们有知青……”

这次会议的内容让李强感到既兴奋又有些压力。

公社决定,就近的三个公社和公社下的生产大队联合组建农场。

“同志们!”公社书记敲着桌子,“这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大好机会!”

这种模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种新的尝试,旨在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为知青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会议上,公社领导详细介绍了联合组建农场的模式。

“各大队以土地、劳力入股,”财务科长指着黑板上的表格,“收益按六三一分配,六成按工分,三成积累,一成奖励……”

三个公社的生产大队将共同出资,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建设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农场。

农场将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领域。

“先建养猪场和榨油厂,“李强在笔记本上记着,“正好用上咱们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