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你在异乡安好(8)

作者: 沈立研 阅读记录

博德利图书馆里有很多在中国已踪迹难觅的古籍善本,徜徉在人类智慧的殿堂里,立言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她深知对未来的慷慨就是把握现在,但世界上馆藏古代书籍数量居首的博德利居然有找不到的书。

“白跑一趟。”立言闷闷不乐地回到实验室,小声念叨着。

“怎么啦?”约翰关心地问。

“图书管理员今早通知我,‘我上周拜托他们检索的一本书,找到了’。但是他们找着的书是日本人写的,不是我要的,原来两本书重名。”

“连牛津的图书馆都没有这本书么?”

“这本书估计只有个别古籍收藏家才有,轻易是不会现世的。”

“它那么重要?”

“这可是研究中国陶瓷器史的权威著作。”立言捧起一大摞论文,“你看这些学术论文,引用得都是这本书。”

“书名叫什么?”

立言努了努嘴:“你不会汉语,告诉你,你也不懂啊。”

约翰哪肯罢休,他拿出笔记本:“你把书名写下来。”

立言用清秀的小楷写下:《陶说》,中国清代,朱琰著,她用英语向约翰解释了一番。

约翰全神贯注地听着,一笔一划地把英文注解写在立言的中文字下面,他做学术笔记都没这么认真。

管家南妮和颜悦色向亨廷顿夫人通报:“约翰回来了!”。

尽管嘴上不愿承认,见到儿子仍然摆出一副权威地不容置疑地姿态。但久未露面的约翰突然回家,对亨廷顿夫人来说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他在哪儿?”亨廷顿夫人假装不在意地问。

“在书房里。”南妮的语调像是在给夫人报喜。

亨廷顿夫人放下案头工作,走到一楼的书房,看到正踩在折叠梯上勉强保持平衡的约翰,她劝他:“太危险了,赶快下来。”

约翰把母亲的规劝当作耳边风,他一心一意地将藏书与笔记本上的中文逐字核对,奈何书房里有上千册书,约翰有点泄气:“我找《陶说》,中国人写的。妈,你见过么?”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尽管嘴上揶揄约翰,亨廷顿夫人难掩内心的欣喜,屡次威胁要退学的儿子居然主动找专业书看,和一年前简直判若两人。

“别打击我积极性好么?你见过这本书么?”约翰追问了一遍。

“你去会客厅旁边的屋子找。我们家的中国善本现在都挪到那了。”

“知道了。”约翰兴奋地直接从折叠梯上跳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花了一上午,书终于找到了。

约翰着急回学校,南妮关照夫人和约翰,午餐已经准备就绪。找到书后约翰心情不错,答应吃完午饭再走。不出他所料,桌上摆满了他爱吃的,丰盛地仿佛要把他六个月没回家吃的全部补偿他。

约翰往嘴里扒拉了几口色拉,刚囫囵咽下,就用方巾擦拭起嘴角,预备起身。

“你不尝一口胡椒小羊排?特地为你煎的。”见约翰要离开餐桌,亨廷顿夫人提醒道。

约翰挑了最小最薄的一片羊排,刚好够一口吞下:“我吃饱了,我得回学院去。”

“最近课业这么忙?”

“我还有一份研究报告要写呢。”

见儿子难得上进,亨廷顿夫人没有挽留他。

时隔半年,才有一次同儿子心平气和吃饭的机会,她本想借机劝约翰搬回家住,但又怕操之过急,再度惹恼儿子,只得把话咽了下去。

约翰心急火燎地回到试验室,他递给立言一个档案袋:“打开看看。”

立言从扫描电镜前移开,一脸懵地看着约翰:“干嘛神神秘秘的?”边说边解开档案袋上缠着的线圈。

“是《陶说》,你哪里找到的?”立言如获至宝。

“牛津旧书店里淘的。”约翰洋洋得意。

“太不可思议了。”立言抚摸着书的封皮。

“你可别小看英国的二手书店。”

“这本书价格不菲吧?”立言怯声问。

与中国的旧书按斤两买不同,英国二手书的售价远高于其实际标价。

“很贵很贵。这书借给你查资料用,看完你要还给我的。”约翰装作后悔为这本旧书千金一掷,到现在还觉得心疼似的。为了不节外生枝,怕立言刨根问底,约翰故意隐瞒了这本书的真实来源。

立言郑重其事地答应:“我一定好好爱惜,完璧归赵。”

约翰事先把《陶说》包了封皮,尽管纸张泛黄发脆,书页还有缺损,但立言越看越欢喜:“这本书还是线装书呢!”

“线装书怎么啦?”

“我本以为《陶说》是民国时期商务印刷馆出版的现代书。你找到的这本线装书,比我想象的还要久远,还要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