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小领主(261)

年幼的子产已代替父亲的位置,成了郑国正卿之一。他平平淡淡的在旁边提醒:“最终的解决方法就是:彻底而坚决的、投靠某一个阵营,放弃那种两面讨好的苟全思想。事实证明“两面讨好”从来意味着“两面不讨好”,两边谁都不拿你当正经人看,只想利用你,我们的利用价值快被榨干了,如果等到榨干的那一天,恐怕就是我们灭亡之日,那时,想做什么都晚了。”

卖身投靠是要旗帜鲜明的,想在对立两边一起耍“无间道”……基本上,从郑国事件之后还这样做,那是智商有问题。郑国经过切身的惨痛教训,他们终于领悟了这个“简单”真理。

子孔还在犹豫:“可是晋国、楚国双方,现在还没有分出胜负,我们现在就明确投靠目标,未免早了点吧?”

子展已经想明白了,看到子孔还没有想明白,他急切的说:“如果等晋国与楚国分出胜负,一切都晚了。因为胜利者不需要帮助,他们只需要服从,需要一个服从的小弟。那样的话,我们郑国能从中捞到什么好处?”

子孔敲了敲桌子,清了清嗓门,问:“那么,我们应该投靠谁?”

第一百三十二章 对自己狠才能活

子展沉默不语。子产看大家目光都投向了自己,他清了清嗓子,无所谓的说:“那就晋国吧(息肩于晋)!我们不是需要喘息吗?楚国毕竟是南方蛮夷,他们横蛮不讲道理,对我们的索求永无止尽,而且从来不顾我们的感受。而晋国终究是中原国家,属于华夏文明,他们做事是讲规则的。天下事,就怕不讲规则,我们投靠了晋国,生活在华夏的规则之下,日子再怎么差,也过得去。

况且,从长远看,晋国的君臣和睦,能臣辈出,比如:赵武子,他终将成为晋国执政。这个人现在才二十多岁,但他的军事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本领有目共睹。所以,在赵武子去世之前,我看不到晋国有衰落的迹象。

与此同时,楚国的南方,吴国正在骚扰不断。我听说吴国国君曾希望赵武去他们国家担当执政,但被晋国君主拒绝了。然而,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吴国学习晋国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吴国原本就凶悍,如果再学习了晋国的军事组织能力,在吴国持续不断的攻击下,楚国能否坚持住,很难说啊!如此对比一下,晋国在若干年内,始终处于强盛姿态,而楚国日趋没落,我们应该投靠谁,不是很明显的嘛?”

子展勉强说:“但晋国也有秦国和齐国这两个敌人。”

子产回答:“秦国人这次配合楚国出兵,一名庶长被杀,一名庶长(庶长武)被俘,全军只逃回了三百人,我看秦国受到这个教训,恐怕又会安稳二三十年……至于齐国,齐国国君那个一心寻死的小叛逆,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怎么有胆量跟晋国叫板呢?顶多是背后捣捣乱而已。”

子孔拍板:“那就晋国了,决定了:咱投靠晋国……但是,我们该怎么投靠晋国?”

子展也在问相同的问题:“我们已经把晋国得罪透了,这次我去晋国军营,赵武子脸上是极度的蔑视。晋人从来不在意我们的投靠,我怕即使我们去了新田城,无论态度多么谦恭,晋人压根不把我们当一盘菜。”

几位成年人向一位童子询问计策,这场面要多滑稽有多滑稽。在两位正卿谦恭的询问下,子产稚声稚气的回答:“我有个办法,只是这办法对郑国惨了一点,因为它近乎于自残。”

子展不悦了:“你个小屁孩!有话就快点说,老是这样吞吞吐吐,就算对郑国惨了一点,能有多惨?难道能比楚国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更惨吗?”

子产回答:“倒没有那么惨。”

子孔马上插话:“那算什么惨啊?简直是幸福……快说。”

子产回答:“当今形势,楚国弱于晋国,但晋国不拿我们当回事,他们要我们归附的决心远不如楚国强烈,因此我们才难以稳固自己的地位。从之前的战况看,如果晋国真的急了,楚国人一定会避让的。所以,目前的关键是:如何才能让晋国人致死力来与楚国争本我们呢?如果晋国人狠下一条心,准备拼命了---为我们的立场而拼命,那样,楚国必定不敢对抗,我郑国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因此,我们只有想个办法,让晋国人珍惜我们的投靠,我们才能稳固地依附在晋国阵营里面。”

子展马上明白,拍着桌案大叫:“攻击宋国!以我们的国力,直接挑战晋国与楚国,那是不可能胜利的,但面对宋国这样的二流国家,我们还是能够欺负一下的。宋国跟晋国关系好,只看这次宋国遭到围攻,晋国人哪怕借用属国与戎狄人的力量,不惜从西线调回才刚结束战斗的赵武,也要南下救援宋国,由此可以想到,如果宋国遭到攻击,晋国人绝不肯善罢甘休。让我们攻击宋国吧!晋国人不尊重我们的卖身投靠,我们就频繁攻击宋国,让宋国人不得安生。这样,晋国人会不耐烦了,会舍不得我们的背叛。这样,他就会重视我们。”

攻击宋国肯定会惹怒晋国,晋国人的报复心是很强烈的,郑国人的行为必将遭到猛烈地报复,这就是子产所说的“自残式卖身投靠”。

子孔决定了:“长痛不如短痛,我们必须做出选择,选择坚定地倒向晋楚阵营的一方。否则,非但国无宁日,看来离灭亡也不远了!就这样吧!今日商谈的内容要注意保密,让我们调动军队进攻宋国吧!宋国是晋国最紧密的盟国,因此诸侯的部队一定会来援救宋国,那时我们便立刻顺服并与其结盟;然后楚军一定又来讨伐,我们再归附楚国一方。这样晋国人一定对我们的反复愤怒不已,马上又会来攻……晋国人有虎牢城,能频繁前来,而楚国人一定做不到频繁出兵。如此一来,我们终将与晋国建立牢固的关系。”

这个自残的策略一出,郑国大夫欢声雷动,一起弹冠相庆,赞赏说:“从今往后,我们郑国终于安全了。”

于是,郑国开始在宋国边境制造摩擦……

此时,赵武带领军队离开了虎牢城,晋军回国了。

这一年,晋国面临的危机与窘迫的情况,可谓百年不遇。但最终的结果却让人很满意,连栾黡这个一向跟赵武不对眼的家伙,也在兵车上笑着跟魏绛开玩笑:“听说,国中都悄悄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跟赵武子打仗有肉吃。我本来以为是武子军中伙食好,才让士兵们如此传诵,现在我知道什么是“肉”了啊!”

世界从来是不公正的,战利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这次战役赵武主持攻击行动,事后他按约定拿走了两成俘虏---因为参战的还有各大家族最后的家底,以及晋国附属部落,这两成的比例还算是高的。栾黡主持战利品分配,他就拿走了一半战利品,赵武拿走两成,仅剩不到三成战利品,由魏氏与士氏分享。

这份分配方案,在魏氏与士氏看来还算是公正的。因为这两家当中,士氏还算好,魏氏来到前线的是一个空壳子,魏氏主力留在国内,作为新军所部参加了西线战斗。因此,南线的魏绛手中只剩下几百扈从,另有数千辅兵。用这样的参战兵力,能分得一成的战利品,魏绛很满意了。

士鲂也很满意。自从他战败之后,国内对他的风评直线下落。在那次败仗中,士家的顶级武士损失惨重,随后范匄又迁出了祖宗灵位,分走一部分力量,所以士家在战场上也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如今他没有发一箭获得一个胜利,分享一成多的战利品,对这个结果,当然非常称心。

魏绛用老相识的口气回答士鲂:“这也许是武子年幼的时候躲藏惯了,他总有一种天生的直觉,能够敏锐发现敌人的缝隙。所谓他擅长“突击”,武子说这源于幼年躲藏的本能,后来又被稍稍强化了一下,仅此而已。赵氏力量薄弱,习惯了用最小的力量达到目的。武子已经把这个直觉锻炼成本能,一上战场,他总是在寻找敌军的缝隙,寻找敌军的弱点,而后用最少的兵力,凿穿那个缝隙。所以他的士兵,总是伤亡最小收获最大。当然,最后一个特点很可能来自元帅智罃的家。”

上一篇:弹痕 下一篇:妖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