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小领主(133)

韩厥指点着国君手上的书卷,解释说:“这卷文书的书写风格明显带有赵氏的风格---我当然不是说这书卷中出现了许多新词,而这些新词是由小武最先说出来的,我说得是这种记录文字的方式:每段文字的抬头总是空两个格,整篇文章分布不同的段落,每个段落讲述一个意思或者一件事。这种记录方式是赵城学堂里教授的,它确实利于阅读。比如,如此大段的记录,你我刚才看下来,竟然毫不吃力。”

国君听到韩厥的解释,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文卷,稍稍回想了一下,反问:“韩伯想说明什么?我细想之下,果然如此。以前阅读竹简,每一片竹简上都写得密密麻麻。后来阅读纸卷,习惯了这种文书分段、每段有空行、抬头空两个格的书写方式,到没有像韩伯这样观察细微。”

韩厥点点头:“问题就在这里,这大段的记述,其中包含许多新词,能把这些词全部认识全,非得有十数年的功夫不可。但现在,连智伯府上都用上了这样的书记官,说明赵城学宫教授的幼子都出仕了。那座学宫掌握了一种快速培养诀窍,能在两三年里,批量培养出大量人才,这种识字速度,实在令人惊讶。”

国君马上称赞韩伯:“韩伯贤能啊!我只看到小武哥做事的本领,韩伯却能看到小武哥真正的长处。不错,连年战争,百姓困顿不堪,各地封臣疲于应付。小武哥却默默教出了这样一批人才,小武的功劳在于“文”,在于这些不起眼的琐事上,这种“教化之功”于晋国功莫大焉。”

韩伯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中国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发音与字意必须面对面口口传授,所以在文化传承上,能够识字已经是了不得的人才。比赵武稍后的孔夫子穷其一生,只不过教出七十二名弟子,就被别人誉为“万世师表”。而小武现在是批量化生产识字的人才,这在没有教书经验、知识只能单对单口授的春秋时代,显然是令人震惊的创举。

看到国君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韩厥很兴奋,继续说:“我晋国与楚国的争斗还很漫长。今后我们与楚国的争斗不仅限于军事上,还要比赛两国的国力,比赛两国的经济状况。如今看到小武教授出这样一批人才,我韩厥还能有什么遗憾?他楚国今后还怎么与我们争?这场战争耗得时间越长,我晋国出的人才越多,我们的国力也越发雄厚,楚国又怎能争得过我们?小武子这么做,这是在奠定百年后晋国的霸主地位。想我韩厥当初庇护赵氏孤儿,后人记录小武子的成就时,不免要提到我韩氏的庇护,我韩氏还有什么遗憾?”

韩厥说漏嘴了,他说着说着,言语中只提自己的家族,没有提国家与国君。这显然是封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

他对面的国君没有意识到老狐狸在吐露心声,悼公脑海里只是突然闪动了一下,想起赵武的经历,他想到今后人们提到赵武,不免要提及他父兄当初种下的恶果。那么,历史该怎么记述他的父兄呢?

悼公扬了扬书卷,若有所思的说:“当初赵衰、赵盾父子替我晋国立下了法律制度、军事制度,赵氏擅长制定制度让人执行,这是赵氏的优势。今日看到小武哥的作为,我琢磨着,如今警察制度已经确立,别人跟着执行也不会有什么大漏洞。但国内的农业生产情况实在令人忧心,国人已经疲乏不堪了,而赵氏在经营之道上,显然也很擅长,不如让赵氏转而担任大司农,或者市司官(相当于商业部部长),元帅认为如何?”

韩厥点了点头:“小武子的能力不成问题,我早打算今后让他遍历三衙,熟悉各个官职的权限与职责。这大司农的位置早晚是他的,我也有意让小武经历一番。但现在不行,我们的巡警制度刚刚建立,在运行中还会出现很多问题,我准备让小武担任三年少司寇,再转任其他的职务。”

国君皱了一下眉头:“元帅,但是国中现在的情况,还能坚持三年吗?”

韩厥指点着队伍中魏绛的身影,提议:“(魏)绛也不错!魏氏百余年钻研甲士技术与农耕技术,(魏)绛的外交才能与商业眼光,受到兄长魏相的熏陶,这大司农的位置,我打算让魏绛担任。”韩厥停顿了一下,补充说:“魏绛与小武的关系也不错,他的文才不下于吕相,让小武子给他提点一下,也能制定出一套制度来。”

大司农是一个卿的职务,但晋国现在已经没有卿位的空缺,魏绛又不是正卿,所以悼公听了这话,为难的说:“绎虽然不错,可我们怎么安置他呢?”

韩厥轻声回答:“我听说令狐颉已经病了,病得很重,他这样的年纪就怕生病,若令狐颉去世,我们不免要预作打算比如魏相。”

悼公摇头:“不妥,令狐颉如果去世,小武哥将顺升新军将,其后魏绛将按顺序升迁为新军佐。我们没理由让新军佐担任大司农,而让新军将担任少司寇,不妥啊!”

大司农与少司寇都是行政官职,大司农比少司寇职位高,但赵武如果是新军将,军职上要高于新军佐。晋国是军国主义国家,让高军制的人担任比自己副手还低的行政官职,这是不合适的。

韩厥笑了:“我听说武子跟鲁郤姬的关系不错,这次回国后,我打算让武子负责对鲁国的外交。”

外交是官员职位当中的肥缺,一般这样的职务只会让元帅的亲信担任,而韩厥刚才说打算让赵武在各个职位上都熟悉一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他打算把赵武当作未来执政进行培养。

悼公对这句话没有异议,这是一种默认。这对年轻的君臣加朋友显然打算将两人之间的友谊继续下去,所以韩厥委任赵武部分外交权,悼公欣然表示赞同:“没错,鲁国在几次出兵中,表现的很奋勇,态度也很恭敬,我听说他们正在受到齐国的煎迫,就让武子出面,也能让他了解一下如何处理外交事务。”

七月,晋国出征大军穿过棘门,国君进入国都,马上问荀罃:“武子呢?怎么出迎的正卿当中,没见到武子的身影。”出迎的正卿当中没有赵武的身影,但有令狐颉,这位老将气色不好,神色灰败。悼公一边询问荀罃,一边仔细观察令狐颉,心里嘀咕:“恐怕撑不过这两年了。”

荀罃躬身回答:“武子带领骑警队出了霍城。如今我国的东部地区,相应的骑警部队已经建立完善,武子开始调头布署西部力量。今年他打算通过霍城峡口,在戎人的地盘上修建几个前哨基地,以便对霍城之南的土地做出预警。”

第七十四章 咱们一起造新城

荀罃含糊的说赵武在布设前哨基地,实际上晋国的君臣都明白,赵武所谓的布设前哨基地,就是派出自己的屯垦队伍,对戎人的领土进行蚕食。这种扩大本国领土的行为是受到晋国君臣默认与鼓励的,所以晋国君臣之间的对答回避了那些敏感字眼,含糊其辞的将之称为“前哨基地”。

悼公对赵武的行动很感兴趣,他着急的问:“这么说来,甲氏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治安秩序了?”

荀罃点了点头:“新军佐(赵武)没有动用国家力量,仅仅带领自己的家族私兵与一千骑警队在甲氏南部打了几仗,歼灭了甲氏第二大匪帮寇髯,如今狄胡的队伍已经逃亡赤狄,估计今年不会再来骚扰。如此一来,君上又得了三千里的土地。”

悼公笑了,他毕竟是个小孩子,听说自己凭空增加了三千里的地,显得很兴奋:“看来,得到土地不光有硬攻硬打这一个手段,武子仅仅靠几个屯垦点,就把甲氏整个吞并。我回头也要学学这种手段。甲氏北部需设立一座大城,我从旧都绛与冀迁移部分人口过去,另筑新城,元帅认为时机得当吗?”

韩厥显然对这件事也有通盘的考虑,他回答:“在甲氏北部修筑一座大城,我们可以逐步把潞氏纳入囊中,如此一来,等于把当初甲氏与潞氏两个小国的领土全部纳入囊中。这岂是扩地三千里?怕有万里之广。如此一来,国君想封赏功臣也有了资本。”

上一篇:弹痕 下一篇:妖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