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媚娘说小学(14)

作者: 姜悠 阅读记录

陛下为什么会在后宫众人中独独选了我来凑数呢?我想应该是看我好歹也是开国功臣之后,跟在后面倍有面子——要知道,我爸当年可是管军需的。什么叫“军需”,“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听过没?在陛下发火时,关键时候明达可以救命。但在打仗时,关键时候我爸若是掉链子,会有什么结果?所以当初积极跟我爸结善缘的人也不少。功臣子弟,说白了家长都是上过战场的,我爸虽然过世了,但交情还在。这么一想,选我就可以理解了。

如此一分析自然可以得出结论:李治有徐惠和明达陪伴,不用再继续孤单,而且若有人欺负李治,虽然李治会隐瞒(小男孩的倔强),但明达肯定会告状(陛下让明达来的真正用意),而小明达则有徐惠来照顾——多么完美的安排,陛下完全可以放心了。至于我,则是来打酱油的,可有可无,退学当然没问题。

热搜

怀惴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我郑重地向杨姐姐提出退学的请求,我以为杨姐姐立马就会点头答应,可她竟然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为什么?我好气,心想,这回你别想随随便便三言两语就打发我。

杨姐姐真不愧是我的亲堂姐,虽然我没有说出口,她竟然懂得了我的“心声”,她没有随便三言两语解释,而是叫来了崔姐姐和徐妹妹,用了足足一个下午的时间向我解释。

那天下午,对这个不上学的小事,她们竟然从商周讲起……据我不完全统计,中间夹杂有汉的七王之乱、晋的八王之乱、分封制、世家、朝中局势、赋税等若干知识点——这么复杂的理由,我的知识储备不够,听不懂!于是她们三人不说话,静静地看着我。我明白了,这么“简单”的道理都听不懂,还好意思不去读书?于是我只好乖乖地收回“退学申请”,并且自此之后,再没敢提这茬——她们的理由比小学要学的知识难多了,我觉得自己小学毕业了都未必能听懂她们那天下午的话,还是老实点,在小学混到毕业吧!

虽然那天我没完全听懂,但是有一点我是明白了,她们也同意我的分析,都觉得太宗让我入学是因为李治。算一算,李治今年11岁,14岁就去弘文馆,十四、五岁在我们那时就可以娶妻生子了,是大人了,总不会还要我们陪吧?三年时间也不是很长,这都已经过了半年了,如此一想,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于是将白天那些话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然后我惊奇地发现她们三人白天说的话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我必须入学,是因为李治;李治的重要性,是因为当朝的局势;跟李治相关的当朝局势是太子——她们讲的那些政治、历史虽然我没听懂,但基本都落足一个支点:太子地位不稳。

想到这,我忍不住坐了起来,她们这时候竟然会认为太子地位不稳,这是读书读傻了吧?——如果是正月,我也会认同她们的看法,不仅是我,当时几乎“全国人民”都是这样想的。为什么呢?因为去年下半年时,太子上了个“热搜”,搜索关键词是:“崇洋媚外”!但他崇的洋不是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而是活跃在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的突厥人。

公元540年,突厥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史册出现,此后数十年间,这个草原民族以一个强国的姿态在北方纵横,虽然在公元583年时,因隋分化离间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但战力依然强劲,于是在那个时代,突厥男子成为了很多小男孩眼中向往的样子——我们的太子李承乾也是其中一员,他经常在东宫模仿突厥人的行为,把自己想象成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宫中“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这种cosplay突厥人的行为在当时很常见,现在的人们可以回想一下改革开放初期国人对于英美的向往,就不难理解太子的行为了——因为那时的突厥就是大唐子民眼中的美国(仅指军事上)。

但是,史册中无数灰飞烟灭的古国告诉我们:“国无恒强,无恒弱”,曾经强盛一时的突厥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衰败期。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军大破东突厥,抓获颉利可汗,东突厥亡国,至此漠南一带尽归唐境。也是在这一年,太宗应各族君长所请,称“天可汗”。或许从那一年开始,大唐子民的民族自信心开始进入另一个高度。

而到我入读小学的这一年,也即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时,西突厥也出事了,他们出现内乱,年底时西突厥以伊犁河为界一分为二,其实力被进一步削弱,十九年后(公元657年)西突厥也被唐灭亡,不过永淳元年(682年)原东突厥叛国,建立后突厥,又开始跟我们纠缠……

上一篇:云舒不知意 下一篇:从此女帝不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