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媚娘说小学(15)

作者: 姜悠 阅读记录

虽然在贞观十二年五月时,西突厥内乱刚起,还未分裂,但此时的突厥,在大唐子民眼中,已经当不起“强大”一词了!或许在贞观四年起,在大唐子民眼中,第一强国的桂冠就戴在了自己的脑袋上。

在这样的氛围下,作为太子,我们的未来国君李承乾小哥哥似乎没赶上“潮流”,去年依旧在皇宫玩着“我是突厥可汗”的游戏,这回他扮演的不是一般的可汗,而是“身作可汗死,使众号哭剺面,奔马环临之。”——说白了,就是他觉得“用突厥发型、穿突厥衣服、吃牛马肉、住帐篷、扮突厥可汗”没意思了,开始装死,举行突厥式的葬礼。更有意思的是,他这死尸不太敬业,躺着躺着又爬起来,对身边的人说:“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然后解发,委身思摩,当一设,顾不快邪!”

他说的这句话中,“思摩”指的是“阿史那思摩”,是突厥颉利可汗的族人。颉利可汗兵败时,同遭唐军俘虏。太宗李世民赐他姓李,并且册封他为突厥可汗,管理归降的突厥人。而“设”则是突厥的一个官职。我们的太子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就是:“等我将来当了皇帝,我就率领几万人马到金城,投奔到李思摩可汗帐下,去当一个设,这样的日子,岂不是很快活啊?”

此言一出,全国哗然——这句话伤了所有大唐子民的自尊心,甚至连依附于我们的藩属国都觉得受到了伤害(我们的宗主国的太子只配给一个窝在边边角角的小部落当臣下,太没脸了)——于是举国上下都说他有病:精神病。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年初“太子将废”的流言兴起时,我毫不犹豫地相信了,而且从当时的下注情况看来,当时后宫中人相信他会继续当太子的,百中无一——可是结果真是令人意外,他的位子稳稳当当。其实不用到年底,那年三月时,情势就发生了逆转,那时我就知道自己输了。但要究其原因,还要从那年年初时说起。

年初时,对于已经发酵多时的热搜事件和朝廷内外对太子的不满,太宗置之不理,反而下令:“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时必须下轿行礼。”太宗的这一要求激起了大臣的愤怒,因为在我们那时的人看来:“亲王们的地位和三公相当,那时三品以上都是九卿、八座,与亲王品阶相当,让他们为亲王们下轿行礼,与礼不合。”

既然大臣们不高兴,那么就要跟太宗说呀,谁来说呢?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礼部尚书王珪,他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下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

太宗却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 他还说:“人的生命长短难以预料,万一太子不幸早亡,谁知道哪个亲王不会成为你们的君主?怎么能轻视他们?”——本来只是说亲王,这话题一转,却引到了太子身上。

这时第二个反对派魏徵出场了,他说:“自周代以来,都是子孙相传,不立兄弟,这是为了杜绝庶子觊觎皇位,堵塞祸乱的根源,陛下应该深以为戒。”老魏的话说得很明白了:即使太子早死,那也只能轮到太子的儿子,和其他的亲王没关系。他更借机提醒李世民,只有断了亲王们对皇位的念想,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这件事情上,是所有的大臣都反对“三品以上的官员遇到亲王下车来表示恭敬”,此事一出,无意中大臣们和亲王们竟然站在了对立面上了。这件事情的最后的结果是,李世民不仅同意了王珪的奏言,还开始削减诸王权势,但对太子一事始终保持缄默。

到三月时,李承乾的嫡长子李厥出生,沉默多时的太宗忽然活跃了起来:“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那天,在这个庆祝皇孙诞生的宴会上,太宗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两位当朝的重臣:房玄龄、魏徵。这二人在朝廷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呢?我们来品品当日太宗赐刀前说的话,他那天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那这跟太子有什么关系呢?——太有关系了,他赐完刀后,让太子拜二人为师。

还是在三月,在太宗的大力支持下,太子李承乾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学术交流,据说与会诸人 “合坐欢跃”。

上一篇:云舒不知意 下一篇:从此女帝不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