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子很娇软(31)

魏祈宁今日特意穿了靛蓝色竹叶绣纹杭绸襕衫,精致内敛,再加上俊秀的面容和温文的做派,一看便是世家子。

监门官打量几眼,一名接过她手中的考篮,取出其中纸笔一页一页翻过,检查是否有夹带,另一名则教她将襕衫除去,穿中衣平展双臂,原地转了个圈,最后在肩胛、裤脚处拍一拍,便算查完了。

进了考场便要到自己的考棚中,她巡着号码过去,国子监的几位同窗都不在,附近的考生皆是不认识的,有的趴在考棚里一动不动,有的摇头晃脑还在温习背过的经书。

不知过了多久,漫长的搜身检查终于全部结束,考生们拿到卷子,开始答题。

时务策共五道,考生可答至黄昏,若黄昏还不能交卷,便发给三根蜡烛,蜡烛燃尽时停止答题。

魏祈宁将题目从头到尾仔细审阅一遍,在心里暗暗估算。

五题中,前三题分别是盐铁专营、漕运、赋税这三方面的,算得上老生常谈,考前大家都准备过好几篇可套用的文章,只需根据题目的问法和侧重点,做些调整和润色,扣住题眼,应当是稳当的。

而后两题,则与用兵和治水有关。

这两题都紧扣了今年的两桩大事,一桩便是年初南境的那场战事,另一桩则是江南的洪涝。

南境的战事她了如指掌,结合文武如何权衡轻重的问题,也不难,只有治水一题,她不算擅长。

在心中掐算过时间后,她先在草卷上列好大纲,在打下草稿,逐一润色后,往正卷上誊写。

虽然乡试有专人负责誊抄试卷,阅卷官不会直接看到考生的书法,但一手好字方便誊抄官誊录,不易出现错漏出,因此她也全不敢怠慢。

奋笔疾书三个时辰,魏祈宁抬头看看天色,饮了水,吃几口干粮,开始仔细思考最后一题。

她不懂水利,只是温习天文地理时,对照着地图和前人典籍粗略看过一些。遇上这样棘手的题,她只能紧扣兴修水利工程的厉害,和江南旱涝规律、灾后重建这三点多费笔墨,逐一叙述。

打好草稿,誊抄完毕时,离黄昏也不剩多久。她仔细检查一遍看看有无错漏处,便交卷了。

考场外早已停满了来接考生的马车,长安蹲在街边紧紧盯着考场出口,一见到魏祈宁,赶紧从地上弹起来,大喊一声:“少爷!”

魏祈宁循声望过去,不由冲他挥手笑笑,刚想提步过去,才发现自己双腿无力,竟是寸步难行。她后知后觉,考试的紧张直到现在才稍稍显出来。

长安过来要扶她,她摆摆手,靠着墙缓了口气。

旁边一位车夫呵呵笑:“小公子这是吓着了,定是头一回!我家公子考了三回,一定早已惯了!”

长安被吓得脚下一滑,差点摔跤,小声道:“乡试三年一考,这几年圣上也未开恩科,他家公子岂不是第七年了?若再考不上,又得等三年!”

魏祈宁也是心下惴惴,放眼望去,有不少考生年过而立,还来应考,她亦担心自己若未过,在魏家的处境只怕更艰难,要南境内幕,也遥遥无期。

回到马车上,仔细回忆方才的答卷,反复自评,确认应当不会落榜,她才稍稍放心,转而考虑起接下来的武科。

府中,魏祈安的秋闱已算过去,他遵魏襄的话,将卷子都默写下来,交给国子监的先生评阅,便出府,应邀与一道应考的几位同窗吃宴去了。

魏祈宁也将卷子默下,一道交去国子监,便开始悉心温习兵法。

乡试阅卷仅十天,九月前便能放榜,而武举的策论更是只三日便会出结果,开始考武科。这三日,她需保持弓马的熟练度,还需巩固兵法营阵,压力不小。

宋嬷嬷和腊梅小心翼翼看着她,想问考得如何,又怕影响她心绪,只好生生憋着,努力给她炖鸡汤喝。

第二日,国子监先生评了魏家的两份卷子,对魏祈安大加赞赏,预言他八成能夺礼经的经魁,听得魏襄开怀不已;对魏祈宁的卷子,先生未作太多评语,只说她文采稍逊,但也有真材实料,八成不会落榜。

虽比不得魏祈安,魏襄也不过略点点头,魏祈宁却是相当满足了,毕竟靠这短短数月的苦读,能有如此成果,已是不易。况且,先生是以正经文举的标准审阅,放在武举试卷中,必然更好。

接下来三日,她日日上午温书,下午去校场,为了保存体力,练习时也有所保留,只注重保持身体的感觉。

……

终于到武科考试前日,长安去看有资格参加武试的名单,文试成绩按名次排,魏祈宁的名字果然在前列,当即欢天喜地回来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