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的确有些个有钱的大商人,洛阳、长安的东市、西市也很是繁荣,但相较于可比农业规模还是差远了。
大多数百姓都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状态中,甚少有去别地购买商品的想法。
如今朝廷也有市税这一项,但收上来的钱跟农税没得比,哪怕李云乐在未来增加了更多名目的商税,但商税真的能超越农税吗?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商业规模真的比农业规模还大了,那岂不是有更多的人去从事了商业,那天下还有足够的人种地吗?
农业是一国的根本,不然各朝也不可能一直重农抑商。
比起秦、汉之时对商人的态度,如今朝廷已经算得上温和了。
可若商人的规模超过农人,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难道不应该直接打压商人,让他们老老实实去种地,怎么能放任商业发展到那等规模?
想到这武皇不由望向了李云乐,而李云乐也很快感受到了武皇的目光,也瞬间觉察出来武皇是在担忧什么。
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对商业的偏见那可是太大了,他们无法想象有一天商税成为一个国家的基石,农业税变成小头甚至直接被取消掉,更不能接受天下大半人不种地。
李云乐的脑海里不断转动,思考着要怎么通俗易懂的为武皇解释。
好在这时天幕女声却是终究善解人意了一次,变相地说明了起来,因为那时的皇帝李显也生出了跟武皇相同的顾虑。
【安乐大帝很快将新拟定的商税呈给了李显,但这一次一向支持安乐大帝的李显却有些迟疑。】
【安乐大帝对此也不生气,耐心解释了起来。】
【她告诉李显,在高产作物和高效农具得到推广后,想要养活同样数目的人口需要的田亩数和人数已经降低了许多,通俗来讲便是原本一家五口人需要所有人都劳作才能养活全家,而如今却只需要两个人甚至是一个人。】
【推广到全社会来看,自然也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继续种地,多出来的劳动力就很大概率会成为无业游民,而人数一多起来,这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这么多的人口该去哪里呢呢?城市中的商业和手工业就是他们最好的去处。所以朝廷想禁商是禁不住的,禁了只会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
【所以前提朝廷还要尽可能保证大多数人商业火力并不比农业高上多少,不然那大家就都一窝蜂涌进城里了。而朝廷最简单的调节手段便是对商人们收税。】
【所以呢提前设立好完备的商税体系并不是在鼓励商业发展,反倒是在抑制商业无序发展。】
【李显沉吟片刻后最终答应了,并且交给安乐大帝全权负责。】
李显都能听明白,武皇自也是恍然大悟。
她觉得很是有些奇妙,农田产量的提升反倒会导致许多农人不再种地了,只能投入到商业、手工业中,这是她从来都始料未及的。
武皇突然间想起天幕反复提到的“生产力”三个字,李云乐做的那些就是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吧?
看来在她的带领下,未来天下的改变会比她曾以为的要多得多得多。
……
【说完原因,接下来就让我来简单讲解下安乐大帝所定下的税赋,其实跟我们现在所用的税法已经很是相像了。】
【其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市税和契税,市税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买卖东西的交易税,契税则是指房屋、商铺买卖租赁所需要交的税。】
【其次便是关税,那时的大唐虽然没有海关,但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那可是相当的发达,那些西域小国靠着收取过往行商的关税便赚了个盆满钵满。而且那些商人要是能够成功走上一趟,也是暴利,安乐大帝自然不会放过他们。】
【还有呢就是茶、酒这种高利润、主要是富人群体消费的贵重物品的专项物品税率,安乐大帝特意为其设置了从50%到80%的高税率,特别是那些打算卖给什么吐蕃、阿拉伯、突厥等地区的茶叶更是直接被征收100%的商税!】
【最后就是遗产税,安乐大帝规定当家族财产超过一定规模后,便将要缴纳20%——50%的遗产税。】
哪怕朝臣、世家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那“安乐大帝”肯定又要给他们征收高额赋税。
但如今听见100%后他们还是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这不仅让他们交出土地,还要在日常往来、买卖中持续让他们出血,这尼玛是真狠啊!
更离谱的是他们将家产传给自己儿子还要交税?这其中有任何和外人有关之事吗?
这李云乐就是不想他们世家、贵族继续传承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