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古代打造美食街(130)+番外

作者:萤河 阅读记录

石碑背面,则刻着白景请书院陈夫子润笔的碑文:

“夫五味者,酸甜苦辣咸,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斯街初立,烟火微茫。历风雪而愈韧,经霜刀而弥坚。

非金玉之固,实人心之聚;非膏粱之养,乃互助之情。

一箪食,一瓢饮,守望相助,唇齿相依。

遂能化寒冰为暖流,融凡俗成至味,安此一方黎庶。

今勒石为铭,镌名其上。

铭感相助之义,永志同舟之情。

愿烟火长存,五味安民,生生不息!”

揭碑仪式简单却庄重。

没有繁文缛节,没有达官显贵,所有名字刻在碑上的街坊、老主顾,以及闻讯赶来的南州百姓,将五味街围得水泄不通。

苏正明作为在场最德高望重者,被众人推举与白景一起揭开覆盖在石碑上的红绸。

当“五味街”三个大字,和那密密麻麻代表着无数平凡却坚韧生命的名字暴露在阳光下时,现场先是一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许多上了年纪的街坊,看着碑上自己的名字,看着那记载着共同经历的碑文,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是对他们过往艰辛的铭记,更是对他们共同创造的这份家园的最高认可与期许。

白景站在碑前,身旁是白母、福伯和紧紧拉着她手的草儿。

她看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石碑,看着周围一张张激动、自豪、充满希望的脸庞,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力量。

远方的阴影已经崩塌。

脚下的根基已然铸就。

新的篇章,就在这片温暖的烟火人间,徐徐展开。

白景抬头看了看澄澈的天空,轻轻一笑:“看来,明天会是个好天气呢。”

第63章 番外:吃糖吗故事,止于这……

五味碑如同一块定鼎之石,稳稳地矗立在五味街。

碑立之后,五味街的烟火气里,更多了一份从容与底气。

白景的生活也步入了新的轨道。

成为苏府干孙女后,她并未搬入深宅大院,依旧扎根在闻香来,苏老爷子理解她的选择,不仅没有勉强,反而提供了更多支持,助她将“化平凡为珍”的理念传播得更远。

白景在闻香来旁,盘下了一个原本堆放杂物的临街小院,将其修缮一新,挂上了崭新的匾额——五味学堂。

这里,便是她实现心中另一个愿景的地方:授艺传薪。

学堂没有高深莫测的门槛,面向的正是五味街和南州城那些家境普通,却对厨艺怀有热情的孩子、妇人,以及所以愿意学习市井智慧的学徒。

白景亲自授课,教的不是宫廷御膳的繁复,而是如何在有限的食材里挖掘无限的可能,如何用一双巧手和一颗慧心,将萝卜白菜、小鱼小虾也做出抚慰人心的好味道。

她将父亲留下的笔记、自己摸索的心得,结合五味街众人协作的智慧,编写成浅显易懂的课本。

白母是学堂的画师,而草儿则成了学堂的第一个小助教。

白母心灵手巧,将白景教授的各种食材处理、搭配技巧、火候要点,用充满灵气的笔触,画成一本图文并茂的《百草图解五味初蒙》。那些活灵活现的萝卜、白菜、小鱼、野菌,配上简洁的文字,成为了学堂最受欢迎的启蒙读物。

而机灵活泼的草儿,她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听她讲“白姨”的故事,小小的学堂里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求知欲和欢声笑语。

苏府与五味街的合作也步入正轨。

苏家名下的田庄、渔获,优先以公道价格供给五味街;五味街创新的小吃、酱料,也通过苏家的商路,销往邻近州县,打响了“五味”的名号,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正在缓缓形成。

日子就在这授艺、经营、合作的忙碌与充实中,如运河的水般平静流淌。

然而在这片温暖升腾的烟火气里,白景心中偶尔会掠过一丝极淡的怅惘,如同晴朗天空中一丝不易察觉的云絮。

那个总是沉默出现又沉默消失的身影,自五味碑揭幕那日暮色中的短暂停留后,便彻底消失了。

没有告别,没有只言片语,如同他每一次的出现,了无痕迹。

白景不是没有期待过什么。

在生死相搏的厨艺对决后,在阴影彻底崩塌的尘埃落定之时,在象征着新生与归属的石碑矗立之际……她曾以为,或许会有所不同。

至少,该有一句道别?或者,一个解释?

但什么都没有。

仿佛那碑前暮色中拂过她名字的指尖,那消失在灯火阑珊处的墨色背影,都只是她忙碌间隙的一场幻梦。

她摇摇头将这丝不合时宜的怅惘压下,她的人生早已被这五味街的烟火、被需要她的人填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