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诗吟刀啸(573)

作者:满襟明月 阅读记录

谢缘觉了解她,自然听出她这番冷静话语中强抑的苦楚,心口又蓦地一疼,虽极力克制,眉尖仍不自觉轻颤了一下。

凌岁寒素来将谢缘觉的一呼一吸都放在心上,这细微变化如何逃得过她的眼睛?当即紧张道:“你身子又不舒服了吗?”

谢缘觉深深吐纳,尽量压下心绪:“你骗我。”

“啊?”凌岁寒愕然,“我骗你什么?”

“我知你待我真心。”谢缘觉定定望着她,“可除我之外,你真能对其他诸事全然不关心不在意么?”

这问题凌岁寒答不了,只能沉默。

谢缘觉遂又重新问了她一遍先前的问题:“你近日还夜夜做梦吗?”

凌岁寒才又勉强笑笑:“习惯了,做梦就做梦吧。其实,能每天夜里再次见到母亲,倒也算是一桩好事。可惜在梦中我不能与母亲多说话,不然我真有好多事想问她。”

问一问她,这世上的事当真只要努力了就能有成果吗?那舍迦的病究竟什么时候能治好呢?自己的仇又到底什么时候能报呢?

谢缘觉听得心头又是一阵疼痛,这次索性依偎在凌岁寒怀里,将脸埋在凌岁寒肩头,不让她瞧见自己神情,静默片刻,话锋一转问道:“符离,你还记得初到秀州时,重明换的那身衣裳吗?”

凌岁寒单手环住她微凉的身子,有些诧异:“那不是好些日子之前的事了?怎么突然说起这个?”

“她穿那颜色真好看。我那时就在想……若是你穿上这般鲜亮的衣裳,一定也是同样好看。”谢缘觉依然靠在凌岁寒怀里,感受着凌岁寒滚烫的体温,也同时察觉到自己说完这一句话后,对方身子微微一僵,“我记得你小时候,就最爱那些鲜艳的颜色。”

“我……”凌岁寒喉头动了动,终究没能说出话来。

“符离。”谢缘觉将脸颊贴得更紧了些,她自己的声音仿佛要融进凌岁寒急促的心跳里,“我们在秀州的事已办完了,该启程去办你的事了。我……我很想再看你穿一次那样的衣裳。”

第226章 千人所指独夫毙,一麦虽微万世香(一)

经过谢缘觉的劝说,她们四人终是离开秀州,一路向蜀中出发,先乘舟楫,后换马车,跋涉月余,方踏入西川地界。

长安陷落期间,谢泰避居于蜀中蓉州城内,而此刻她们尚行进在郊野的峒谷道上,距离蓉州城约有两三日路程。这日赶路到正午,因沿途实在寻不着任何一家酒肆饭庄,她们只得猎些野味烧烤充饥,刚烤出一点肉香味,忽觉附近似有人声,当即转头望去,只见山坡后转出一大群衣衫褴褛的百姓,男女老幼皆有,显然是逃难之人。

这一路上她们见过太多逃难的百姓,对此并不意外,只瞥了一眼便收回目光,正要继续用饭,不料人群中竟忽有人唤她们的姓名。

再次抬眼望去,她们只见那一大群人里走出一个熟悉的老者身影。

“元老丈?怎么会是你?”万万没想到会在这荒郊野岭遇见无日坊的邻居,四人齐齐起身迎了上去,面露欣喜之色。

原来当初元寅逃出长安城,途中与元如昼失散,一直寻不到孙女的下落,他只得也跟随谢泰的车驾辗转逃至蜀中。这一路艰难险阻,难民们渐渐明白独木难支的道理,素不相识的人们结伴同行,遇猛兽便合力驱赶,逢盗匪便并肩抵御,久而久之倒在这颠沛流离中结下了过命的情谊。近日长安光复的消息传来,思乡心切的难民们商议着结伴返乡,元寅自然亦在其中。

而元寅虽年事已高,干不得重活,但处事沉稳,颇有见地,路上常为众人排忧解难,很受这些同伴的敬重。待他与颜尹凌谢四人寒暄过后,同行的难民们好奇询问起这四位娘子的来历,元寅立刻郑重介绍,道她们都是侠义心肠又本领高强的江湖侠客。众人闻言,皆肃然起敬,纷纷上前见礼。

“这会儿已经正午,诸位可用过午饭了?”颜如舜含笑相邀,“方才我们山上多打了些猎物,我们四人肯定吃不完,正愁天热不好存放。不如一起用些?”

这些难民中虽有不少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但毕竟都不通武艺,平日打猎颇为艰难。此刻见着油光发亮的烤肉,众人都不由咽了咽口水,道过谢后,便围着火堆坐下,与她们一同分食这难得的野味。

山风掠过峒谷道,烤肉的香气里夹杂着久违的欢声笑语,竟给这逃难之路平添几分暖意。

谢缘觉望着眼前景象,不由得想起昔日无日坊百姓在昙华馆夜宴聚会的热闹场面,心中百味杂陈,转向元寅道:“老丈,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去年我在路上遇见了小彩灯,她与您失散以后不幸落入拐子手中,幸得定山派弟子楚清晓相救,如今正跟在定山派侠士们的身边。”

上一篇: 捡到醉酒的美人姐姐 下一篇: 那支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