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进执拗地追问:“既然题目没有要求,我多答,不加分便是,为何会扣分。”
朱顺直视着他:“因为圣上不需要自作主张的人。”
话音落下,原本还有些嘈杂声的屋中立刻变得一片安静。
朱顺扫一眼众人:“圣上需要的时候,自然会让群臣上疏议论。但圣上不需要的时候,不要试图以此影响圣上。”
一句话,说得在场众人都不自觉地低下头去——会来争这个给事郎的,谁又不是想着近水楼台呢?
朱顺说完告诫,缓下语气,又道:“诸位好好做好本份,圣上会看到你们的能力。”
随后,示意人收回卷子,带那几个落选的人回翰林院。
朱顺留意了一下贾进,见他仍然严肃地皱着眉,但看上去并没有愤恨的情绪,也就放下了心。
再去看看高勉。但高勉依旧是那副看不出情绪的平淡模样。
不管怎么说,这回的选拔到此就完全落幕了。
朱顺将人全都交给两位新上任的朝请郎,就继续去忙其他事。
○●
政事堂议事一如既往。
姬安刻意没提空缺的殿前司指挥使一职,然而上官钧也没有提。
他们两人不提,其他宰相更不会妄议禁军首领。最后就像是所有人都忘了刚才朝议上的事一般,看得姬安都忍不住心中好笑。
议完事,姬安节约路上时间,没回立政殿,让郑永在这边布置了一间房午休用。
午饭端上来。除了姬安定下的三菜一汤标准,今天摆了三只碗,每只碗里是小半碗米饭。
昨天姬安才听上官钧说,他吃的米饭都是地方上贡的,于是让膳房把皇庄种的米也煮来试试。
郑永解释:“左边这碗是陛下原本吃的,中间和右边是皇庄今年刚新收的两种。”
姬安顺口问:“还有什么时常吃的东西是要靠地方进贡的,面是不是。”
郑永:“面是皇庄出的,若是不够吃,也会在京中采买。”
随后报了几种进贡的瓜果。
姬安听完,便让郑永也去吃饭了。自己则一碗一口地吃,细细对比口感。
可能是他以前活得糙,虽说进贡的这种米的确是最好吃的一种,但另外两种他吃着也不差,没有非贡米就咽不下的讲究。
等这一餐吃完,姬安再叫来郑永吩咐:“告诉膳房,晚上也煮三种米,菜做丰富一些……六菜一汤吧。我请大司马用膳。”
郑永躬身应是。
姬安休息一会儿,就去了书房。
路过旁边“秘书团”时,他不作声地在门口看了看。
新上任的给事郎们已经吃完午饭,继续有条不紊地工作着。每人桌上都摆着奏疏,有人和邻座低声讨论,也有人去请教两名朝请郎。
姬安很满意,感觉天天正点下班的未来正在向自己招手。
他走进书房坐下,让人叫来两名朝请郎,问:“如何,今日还顺利吗?”
两人便细细禀了上午朱顺带人过来时的事。
姬安回想了一下。
那个议政扣3分的人他还有点印象,的确能力是不错的,议论的那段说得也挺好,要不是多此一举,应该会入选。
姬安心中感慨——年轻人,还是太着急了。不过有能力的人总能出头,这也就是他的一次磨练。
两名朝请郎又回禀一下上午的培训情况。翰林院这些给事郎都是从科举中拚杀出来的,学东西很快。和徐小七一同入选的那个宦官学得慢一些,不过有徐小七专门给他补课,也不妨事。
接下来要提高处理速度,就要靠熟练度了,这个急不来。
姬安满意地让两人回去忙,自己也开始批奏疏。
人手一多,哪怕每个人的速度不算快,但整体速度还是一下提升了一截。
至此,姬安作为皇帝,处理政事的所有流程都经历了一回。
不管是大盛还是姬安,算是在皇位交替之后安安稳稳地回到了正轨上。
正点下班的姬安心情不错地回到立政殿,洗过手洗过脸,没等一会儿,上官钧就来了。
上一次两人一同吃饭,其实也就是几天之前,但看着上官钧坐在桌边,姬安还是颇感怀念。
饭菜一道一道摆上来。
上官钧看看面前三只一模一样的碗,和碗中看起来一模一样的米饭,再抬眼看向姬安。
姬安故意卖个关子,笑着说:“大司马试试,最喜欢哪一种。”
第39章 总管
上官钧看着姬安这种故弄玄虚的模样,没再多问,每只碗都端起来,试吃一口。
他细嚼慢咽的样子,看得姬安都不由得心急。
耐心等他都吃过一口,姬安紧接着问:“如何,最喜欢哪种。”
上官钧重新抬眼看来,突然轻笑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