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营外冰雪漫天,辽县里却又是另一番热闹。
塞北冬日农闲时地里一片萧条,城里也是冷清,可自打去年辽县来了新县令,冬日辽县竟也热闹起来。
天还没冷透呢,老农民们就盼着了:今年,县令大人还会不会把咱们召进县衙?啊,我可真想再吃一口油乎乎的烧肉啊!不是,是真想跟着县令大人好好学种地啊!
县里也有等着看热闹的:县令那个冤大头,今年要是还那么干,可真是绝了!就没见过哪个县令像他这样干的,就他那点俸禄,够他干个啥?
俸禄是不够,可这一个多月,辽县过了那么多江南的商队,县令大人能没刮下点油水?
心里这么想的不在少数,都觉得沈远岚必是从中捞了不少好处,都等着看他什么时候漏馅现了原形。
沈远岚是真不知道有那么多人等着看他现原形,入了冬,他就已经计划要“招生”了。
这回却不是为了种田开荒的事儿。
市集想要发展,就必定需要人手。这回用的人大多都是商队自己从江南带过来的伙计。等明年春天再来时,若想让他们常驻,就肯定要从当地雇人。
要把江南来的比下去,能写会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还得能做通译,不趁着这个冬天赶紧“补课”怎么行?
告示一贴,辽县都惊了:啥?这回开班不给钱了?还得自己贴三餐?光白住有啥用?白吃白住才好啊!
站在告示旁解说的王新都气笑了,但出来时安大人就交待了,他只能客客气气地道:“大家稍安勿躁,听我细说。这个和之前的班不一样,这个班呢,是为明年要去边贸市集工作的人开的。你们想啊,虽然现在没钱拿,也不供吃,但来年开春,应聘上伙计了,可不就有钱拿了?我可听说了,市集那边赚得可多了,不管是江南的商号还是草原上的人,出手打赏可大方了……”
让王新这么一说,大家伙还真觉得这个不给钱不供吃还真对了,要还是一样白吃白住有钱拿,谁不想报名呢?大家抢都抢不过来,哪儿还有自己的份。
“我、我……”几个老大爷抢着举手报名。
王新头都疼了:“有年龄限制啊!我们要年轻力壮的——大爷、大爷,您下来,换您儿子,不,换孙子过来报名吧!”
第464章 热闹的辽县
冬天才开始,辽县就热闹起来。
眼看县衙门口挤满了报名的人,那些乡绅不无红眼病地想:让他折腾!反正他肯定捞了,正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合情合情。
甭管有没有证据,反正他们就是觉得沈远岚这个知县肯定捞了。
开垦数千亩荒田,这里头难道真的都归于开垦者了?指不定有多少是落在县令名下呢!
边贸交易,为什么不让辽县的乡绅富商跟着插一脚?那肯定是怕大家知道他从中捞钱啊!
还有啊,何家被抄,不算分发到各家的,现在挂在县衙名下的不还有两百多亩地呢!这个钱,能没落在县令袋里?
沈远岚要知道这些人都在想什么,真得赞一声他们可真是大聪明。
何家的两百多亩地出息还真是没上缴朝廷,不过沈远岚也没收进自己包里。
像现在的冬闲课堂,用的就是那些钱。
想改革,少不了钱财上的支持,向府城伸手,是别想了;让朝廷出钱,还不知要议到何年何月;想让皇上从私库里掏银子,就不知皇上是会“呵呵”还是“呸”了。
所以沈远岚当初就想得很清楚,何家抄没的地挂在县衙名下,但出息用于辽县县政。
这个事,他特意写在和皇上的密奏中。皇上回了个“知了”,虽没下明旨,但沈远岚也不怕别人再找后帐了。
农闲课堂就设在营房里,这处何家的新宅宽敞得很,腾出个院子又从墙上另开了个门,倒和营房两不干扰。
报名的多,录取的人却少,一共才录了三十人。
原本还嫌不包吃不给钱的就抱怨收的人太少,这还有这么多人想学怎么办?
“大家伙别急啊!咱辽县还会再开班,到时大家伙再报名就是。”
“还会开班?”别说老百姓,看热闹的乡绅也疑惑不解了。
“咱们县令果然是状元出身,把教谕的活儿都抢了,不过话说回来,他要是开班授课,我真让我家儿子从府城回来拜他为师,说不定还能考个秀才回来!”
这就想得太美了,沈远岚怎么可能会做教书先生。
更何况,这第二个班开的乃是认字班。据说是教授基础文字,简单算术,入读者毕业后会基本读写会算帐。
最妙的,是这个一听就是个启蒙班的,他居然不限龄,不管你是四五岁小娃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只要你报名,就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