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以一月为期,还是没有包吃包住,也不发钱,但据说,据说啊,成绩优异者县衙会留任。
这个据说威力还是很大的,不少人都来打听,这个县衙留任是做什么活路?是捕快?衙差?还是文书?
虽说衙差也是贱役,但平头老百姓还是觉得这是个好活路,要真能当衙差也是个好事。
这话,就没人敢说了,连衙门里的都说,肯定是凭县令大人差遣。到底是个什么职务还是没有个准话。
可就是这样,还是很多人都心动了。
自然,也有说怪话的:“县令大人重视教育是好事,可这什么识字班有啥用?一个月也就学个三字经吧?能学到什么学问?”
“您老是童生吧?这话可是说对了,您大半辈子都还没能考个秀才,咱们学一个月能学到啥?”王新没惯着老童生,一句话臊红了老头的脸,才笑着和大家伙说话,“咱县令大人可没想着让大家伙考秀才啊!所以大家伙看,这招生,是不限男女老少的,只要想学就学。为啥学?”
他提高声音:“现在大家伙有多少看得懂这公告的?要不是我,大家可能对上面写的什么都不知道。衙门的公告也就罢了,要是你们去借钱,人家在欠条上多写个十两,你们也不知道。再不,骗你们签字画押,实际上是把你们儿女卖了,怎么办?还有不会算数的,连帐都算不明白,想去集上卖个鸡蛋都卖不了……”
他这么一说,围观的人立刻议论纷纷:可不就像王新说的那样,目不识丁的,哪个没吃过点亏?
世代种田,他们是没奢望过自己家还能出个读书人,但识字能写会算,真的很不错了不是吗?
三十名学员,很快就招够了,没能成功报上名的大感遗憾,报上名的也不能掉以轻心,战战兢兢、诚诚恳恳地学习。
要知,私塾也不是那么好上的,有些人家辛苦几辈子都不能把一个孙辈送去念私塾。
现在不用交束脩,还有免费纸笔给你用,不好好学不就太对不起这个机会了。
报着这样的心态,入学的无不认真无比,沈远岚特意请来的两个童生先生都大觉惊讶。
第465章 变化
认字班上课人人向学,那股认真劲看得老童生直叹气:“要是我早年有这个劲头,现在怕是早就是秀才了。”
看看手里的教材却又叹气,大觉这教材浪费了这么好的学习氛围。
虽说有些学生实在是年纪大了,就是再认真也研究不出什么学问,但这教材好歹也要认真点吧!
不学千字文也得学三字经啊,这一个字一个字或是一段短语地教算什么事呢?
每次看手上的教材,老童生总怀疑咱们这位县令大人是不是真的是状元出身。
可要安若说,沈远岚这个教材是做得太好了。
没有什么之乎者也的吊书袋,每个字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只要认会了这些常用的两百多字,基本上就能自己看懂契书什么的,不至于上当受骗了。
一期认字班结业,学得最好的已经能自己写一封家书,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和个小孩子没差别,但就是这么丑,也够让他乐得合不拢嘴了。
把那封家书放在怀里,说要给娘看,他也认字了,终于能自己写家书了。
所有人都等着第二期认字班开学,没想到在第二期认字班开学前,有几个村子就先办起了认字学堂。
在学堂里充先生的不是别人,正是在一期认字班的优秀学员,大学问没有,但教认字还是可以了的。
在村里设的认字班,大多都是各村的祠堂或是哪家堂屋里,再不济地头上升上火也能坐一会儿。
一天学得时间不多,但总能认得两三个字,最重要的是,在村里参加认字班的,只要完成当天先生布置的任务,就能拿一个土豆。
一个土豆是不多,积少成多也够让家人吃顿饱饭了。
大冷的冬,辽县上上下下却都热热闹闹的,竟是没有片刻清闲。
乡绅们背后里暗骂沈远岚这个知县太能折腾,却又隐隐期盼,想看看他还能再干出点什么事儿来。
春暖花开时,自江南的商队又一次回到边塞,长城外的市集又热闹起来。
这回,有好几个商号都打算就在边塞扎在根来,果然像之前说的一样大肆招人,那些刚学了草原语的大多都被招到了市集。
市集扩展得很快,不过短短两年时间,就快马从只有两条街的市集,成了有五条街的小镇。
不只是江南来的商号,还有边塞各县迁过来的生意人,甚至还有些草原上原住民也迁到小镇上来住。
哪怕是到了严冬,小镇也不像之前那么冷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