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任寨主,不过是这一切的开始。
幸而陆棠也并非孤身一人,她的身后有十里长山看着她长大的叔叔伯伯,有顾长渊,亦有那些与她一同在学堂读书、在刀剑中长大的兄弟手足。
陆峥之死的真相,是在陆棠亲自主持审讯、逐一核对叛党名单、彻查叛乱始末之后,才终于水落石出的。
动手之人,名为封厉,十年前以江湖散人的身份投入十里长山,投效魏颂门下,是魏颂近几年颇为倚重的心腹干将。他为人殷勤周全,处事极为审慎,眼力很好见机极快,在魏颂诸多部下中尤受赏识。
当日他捅陆峥的那一刀将原本已经趋于稳定的局势重新推入了无可挽回的深渊,事后陆棠却并没有在伤亡或受降的人中看到他。思及当初那场“恰到好处”的诡异大火,答案呼之欲出——杀陆峥,烧偏院,这一切都不过是他为了吸引注意以让自己顺利逃脱的障眼戏码。
他自己心思偏狭,所以不信陆棠“既往不咎”的承诺,也不打算把生死交到旁人手中,在预见到败局已定之时果断的选择了用别人的命,为自己换来一线生机。而这个心最脏的人居然真的能够逃出生天,世事何其讽刺。
十里长山很快对他发出了最高级别的悬赏令。不论他逃到哪里,只要他还在这世上喘着气,终有一日,会有人替陆峥、替那些死在火中的弟兄,将这笔账,一刀一刀,讨回来。
等到陆棠终于把寨中枝节理顺时,时间又过去了小半年。她终于得以抽出空坐下来细细翻阅陆峥留下的密信,思考十里长山接下来该走的路。
信笺上的字迹密密匝匝,笔力遒劲而克制,锋锐之中自带沉稳分寸,像是将陆峥的一生清晰映在泛黄的纸页之间。
她一封封地读下去,烛火轻晃,在纸角投下斑驳暗影。她清晰的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未尽之语下,藏着的父亲的远见与深思,他早已预见乱世将至,于是开始着手为山寨铺陈出一条生路,只是这场叛乱来得太快,他没能来得及完成最后的布局。
如今坐上这位置,陆棠才真正看清当下的困境——在这乱世之中,仅凭十里长山一寨之力,终究无法独善其身。而若想在诸侯割据、铁骑纵横的夹缝中保命立足,唯有谋盟纳援,借势而行而已。此事势在必行。
于是她找来顾长渊,将一封封密信一字排开,连同那张被陆峥亲笔标注过数处关隘与要地的地图,一并推到他面前。“这是我父亲生前的谋划,涉及几方势力,你看看——” ”陆棠语气低沉,指尖敲了敲最上方那封信。
顾长渊不动声色地一一翻阅过去,指尖缓缓拂过信纸上的墨痕,之后沉思片刻,抬手点向地图中十里长山的丘岭走线:“南境李肃虽握重兵,却始终未明言立场。他既不依朝廷,也不敢独自称王,只以 ‘骠骑大将军’的名义裾守一方,看似守成,实则观望。” 他抬眼看陆棠:“若朝廷有复振之势,他很可能会第一个倒戈。”
“我也想过。” 陆棠点头,“此人看似忠义却城府颇深,南境如今粮丰兵强,已能自成一国,真到了要他雪中送炭的时候,未必靠得住。” 她顿了顿,又问:“那辰国呢?”
“辰国虽混战不休,局势反倒有得谈。”
陆棠闻言挑眉:“你会不会对那边心里有结?毕竟镇北军就是因为他们当初反旗,才不得不从北境回防。”
顾长渊静了片刻,才开口:“我明白大齐的崩塌从来不是因辰国起。朝局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没有他们,也会有别人。”
“当初带头举起反旗的赵鸣骁,也没在了那次南征里。赵颂靠兵权掌权之后,如今一直小心谨慎保守犹疑,前车之鉴他比谁都记得清楚。”
说着,他摊开一封落款为“许忠之”的信,指尖轻轻点在一行凌厉的笔迹上:“如今他虽号称掌控全境,但毕竟根基尚浅,几位军头心思各异,权力交错。谁若能先得援手,谁就能先稳住局势。正是需要盟友的时候”
“你是说……” 陆棠眯了眯眼, “押宝他?”
“以十里长山的兵力、技术,换一方庇护。” 顾长渊语气平静,“是退,也是进。只要押得准,未必不是一策。”
陆棠闻言沉吟片刻,忽地轻笑一声,目光扫他一眼,语气带了点调侃:“顾先生倒是看得透。我还以为你心里挂着京中旧党,听不得一句他们的不是。”
顾长渊闻言并未反驳,只是淡淡一笑:“这帮子人都还沉在旧梦里,指望大齐一纸诏书就能号令天下。”他语气轻而冷,“如今,不是接触他们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