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荣锦路(207)+番外

沈皎点了点头,如此,她对于梅渠的情况也算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又问了卫赜一些情况,那边暗彦和吴琼便来回禀车马已经备好,便一同出发前往梅渠而去了。

梅渠离任安郡的郡城并不近,马车不停歇的行驶了两个多时辰才到,沈皎看着眼前河道宽阔,坝堤高筑的河道,没有一点受到暴雨洪灾的影响,笑着道:“确实和章县的情况不一样。”

“这是清理河道,加固堤坝后的结果吧?”沈皎看着眼前的景象,河水平静地向前流动,周围的村庄安静祥和,一副安居乐业的样子,完全没有章县那种到处被洪水肆虐,毁坏农田后的景象,嘴角慢慢地勾起。

“不错。因梅渠偏南,所以只是加固了堤堰,没有修筑石闸。”卫赜解释道:“这是张大人考察全部的山东的水利后的建议。他认为梅渠只需要清理泥沙加固大堤,往北的地方则应该建立石坝,石闸,加高培厚,修整完固。”

沈皎点了点头,赞道:“张大人在河道治理上是研究,确实厉害,让人推崇。”张敬宗的这一套理论,她的前世的历史中也是有人提到过,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沈皎在卫赜的陪同下,一直向前走去,看到从梅渠北方有一条支流像旁边流去,问道:“这个支流是通往哪里的?”

“这个是通往旁边的村庄的一条支流,原本主要是为了开引支脉。”卫赜说道这眼中露出了明显的欣慰和喜意,这令沈皎更加好奇。

卫赜愉悦地说道:“现在附近不少的百姓正在试着利用这支梅渠的支流,改造农田,化害为利,将原本的麦田改为稻田。”

沈皎听到这个消息,眼中一亮,对着外面的暗彦道:“改道,去附近的村庄看看。”

“是。”暗彦虽然疑惑,也不赞成沈皎这样尊贵的身份往农田里去,但是却也知道这是正事,立时吩咐众人改道。

现在的时节,原本就是丰收的时候,等到他们进入附近的村庄时,附近的村民也正在地里忙碌。

沈皎看着田地里的粮食,颇为惊讶道:“是稻?”却是没有想到在北方的任安郡居然还会有水稻的存在?

这个时代,南北方的农作物十分分明,北方多以麦为主,南方以稻为主。却是没有想到在任安郡会有这么一大片稻田的存在。

“不错,正是稻。”卫赜笑着解释道,俨然是十分了解的样子:“去年开始梳理河道,引出支流后,村民便开始筑塍开漏,引水入田,开垦稻田。”

沈皎听后点了点头,种植水稻的一大要素就是水的存在,山东之前不是没有稻田,只是很少而已。如今有了这支梅渠的支流,引水入田,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良田。

沈皎带着人走到一旁的稻田旁边,因着阵容庞大,很快原本正在农忙的百姓都看了过来,沈皎对着一旁的卫赜问道:“麻烦赜表哥请几位村民过来,我想要问一下情况。”

卫赜听后点了点头,道:“这是自然。”他出来时随身也是带了身穿官服的衙役出来的,所以行事自然比身着便服的禁军要好行事的多。

因着有了衙役的存在,行事十分方便,村民很配合,很快来到了他们面前。

第183章 良田

被带上来的几名村民虽然有些紧张, 但也并不是百姓见到衙役天然的恐慌, 特别是见到卫赜后居然能够主动的称呼着姓氏请安。

“草民给卫大人请安。”

“给卫大人请安。”

“草民拜见卫大人。”

“……”

上来的五名村民连忙跪下请安后, 卫赜温和地道:“几位见过沈公子。”

随后, 五名村民又对着沈皎拜倒。沈皎闻声叫了起, 待众人站稳后, 笑着道:“请几位过来,是我有些问题想要请教诸位,诸位不必紧张。”

“沈公子尽管问就是, 我们一定将知道的全都告诉沈公子。”俨然是五人中领头的一位中年人应道。

“看你们刚才的样子。”沈皎首先笑着问道:“可是和卫大人熟识?”

“这可万万不敢。”那人赶紧摇头道:“我们这样的身份怎么能和卫大人熟识?”

“是卫大人关心我们, 去年和今年在修梅渠的时候,卫大人经常亲自过来, 我们原也是出工的, 因此见卫大人的次数多了些。”中年人生怕冒犯, 连忙解释道:“后来,我们在引水入田的时候,试种稻谷的时候,卫大人也曾几次前来关心我们的进程, 所以,不光我们村的人, 就是附近村的人都认识卫大人。”

沈皎听后点了点头,也不再说什么,士族子弟的教导从来都不是徒有虚名。他们比一般的新兴家族的子弟更明白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士者。

“那你们这是在忙碌什么?”沈皎也不绕弯子, 直奔自己心中的疑问,问道:“可是在收稻?”

“正是在收稻, 现在正是秋收的时候。”

“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改稻的?”沈皎问道。

“是从今年修好这梅渠开始。”还是原来的中年人老实地答道:“不然,就是我们再想要种稻,也没有办法办到。”

“为什么要选择改麦为稻的?”沈皎点头接着问道:“是因为这稻的产量比麦高吗?”

“正是如此。”中年人急忙解释道:“这稻的产量可比这麦的产量高出不少。”

对于这样的说法沈皎很是认同,其实百姓是很好理解的人,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现在与他们来说,能活下去,吃饱穿暖才是最为紧要的,所以现在,能种产量高的粮食那为什么还要种产量低的粮食呢?

“那现在这一亩地能产多少稻谷,你们可有计量?”沈皎问道。

沈皎问出了自己心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不管这稻的原本能产多少,现在是否能适应任城郡的气候土壤才是重点。

“回沈公子的话,昨日刚刚有一亩地收好,我们粗略地算过,我们现在一亩地大概能产三石左右。”说道这,中年人的脸上露出了喜意,而其眼中除了喜悦,还带着一丝隐隐的骄傲,显然是在为这个产量而引以为豪。

沈皎对此亦是笑着赞道:“这在北方,可算得上是少有的高产了,可谓是上好的良田了,只中一次就能得到这个产量,诸位当真是厉害啊。”

“哪里是我们厉害,是卫大人从南方给我们找到了良种。”中年人憨厚的挠了挠头,诚实地道:“我们这些人一辈子也就是只会种地,再也不会干第二件事了,能把地种好,能送得起娃娃去学堂读书,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知识改变命运,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是如此。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教育特别落后的时代,让孩子进学堂读书是一件极为耗费钱财的事情,非富者不能为。而凡是家中有些钱财的,都省吃减用得只为供孩子读书,一旦考取功名,便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她十分理解和明白这些人心中的想法。

“会的。”沈皎点了点头,肯定道:“其实能种好地,也未必不能得到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