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荣锦路(208)+番外

沈皎看着眼前的五人惊讶的样子,嘴角勾起,笑着解释道:“本朝太.祖皇帝为了鼓励耕种,曾经下过圣喻,凡是能大幅度提高五谷产量的人,都会被奖励功名,从秀才举人到勋爵官位不一相等。”

“所以,只要能种好地,未必就不能获得功名。”虽然因为这种原因,得到功名的不多,但也依旧是有的。她之所以告诉这些百姓,只是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

“诸位种了半辈子的地了。”沈皎看着久久才回过神来的五人,继续道:“有没有想过怎样才能提高这些产量吗?我记得,当年占城稻传入后,南方的不少百姓便将其改良成多种品种,不仅增加了产量,还改变了口感,和产生多种成熟时间的占城稻。”

“我希望诸位也能让山东发展出更多的,更适宜这里的稻谷。”沈皎勉励道。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从古至今,在没有任何科技的支撑下,在百姓的辛勤劳动下,亩产都能从一石到现在的三石,这足以证明百姓的智慧。

她不懂农业生产,所以除了去搜集更好的良种外,其余能做得的就只是鼓励和引导百姓的积极性和专研之心。

“当然,若是你们能改良或是创造出新型的农具,朝廷也是有嘉奖的。”改良农作物的产量短时间内成不了,可是这农具的改良却是只要专研,就可以达成的,并且对农作物的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知道你们现在用得灌水工具是什么?”沈皎问道。

“因是第一年,草民们没有种稻的经验,所以并没有什么工具,多是自己担水灌溉的。”中年人摇头道:“因着离河边近,所以还算不是太麻烦,再者草民们没有出过门,更没有什么见识,也不知道这种稻应该用什么工具。”

“南方种稻时,有水车。多是分翻车和筒车两类,其中这两种细分又分为好几类。”沈皎对这个情况也是有所预料,和他们解释道:“不过我建议你们可以集资建立筒车,筒车适宜建造在河边,正符合你们现在的情况。”

“这一点,赜表哥应该清楚。”沈皎转头和卫赜道。

“有一二了解。”卫赜点头道:“原本是想要在他们试验完,看此地是否事宜种植水稻后再建造事宜的筒车。我之前也已经派人去南方请会修建筒车的木匠了,秋收完正是建造的好时候,只是又遇到了这水灾,所以耽误了。”

“可是……”卫赜想到什么,皱眉道:“这没有河流的地方却是用什么工具,却是让我有些无计可施了。”卫赜说道这叹了一口气,毕竟这有河流,能修建筒车的地方并不是很多,多数的地方的条件并不适合修建水车.

“我之前好像在一本古籍上看过。”沈皎想到前世的一种工具,神色自然地道:“有一种名为井灌的方式。”

第184章 井灌

“井灌?”卫赜对于这个从没有听到过的灌溉方式, 请教道:“还请重光解惑, 这是在哪一本古籍上出现的, 可还有具体的方法?”

“至于是哪本古籍上的。”沈皎歉意地对卫赜道:“可能是因为看得书太多了, 不记得是哪一本了, 但其中记载的关于井灌的方式, 我还是全部都记得的。”天知道,这个时代有没有井灌的出现,她只能尽快转移话题。

“其实书上的记载并不多。”沈皎在众人的目光下继续道:“井灌其实本质上依旧是水车, 它是将南方的水车用于井的结果, 以轮拨,轮连数十水斗, 上下挹注, 一夜可灌数十亩。”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 井灌很早之前便存在,周书有云,黄帝穿井,后‘伯益作井, 汤旱,伊尹教民凿井以灌田’之说, 但是终究在井灌上的发展并不好。”

“没有南方翻车和筒车发展的快速,所以,将南方水车改进用于井上, 在我看来是十分可行的。”沈皎自信地说着自己的看法,“但是这其中具体的做法和尝试, 以及水车的修建,怎么修建,却是要诸位共同摸索了。”

“我在这里只是提出建议。”沈皎看向一旁陷入思考的卫赜道:“具体的做法,还是要赜表哥自己斟酌才行。”

“好了,我的建议便到这里。”沈皎转头对面前的五位村民,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上:“这次山东的水灾,听说对你们的影响并不大?”

“回您的话。”一人对着沈皎答道:“这次的水灾确实没有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这全是梅渠修好的结果。”

“若不然,我们这估计早就被淹得不成样了。”这人继续道:“我们这因靠近梅渠,又因着村子里的人大都姓苏,所以我们村便叫梅苏村,我们村在梅渠的下游,地势很低,若是上游决堤,第一个倒霉的便是我们。”这人说得完后,一脸庆幸的样子。

“这梅渠从原本的样子,修成现在的样子,用了多长时间?”沈皎复又问道。

“因着梅渠就在家门口,都是附近的村民自己出力,干活儿也快。”其人继续道:“官服的大人们分好了任务,每个村都有自己具体负责的部分,所以,老少爷们一起出力,梅渠也不长,也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就修完了。”

沈皎听后点了点头,就像这位村民说得,梅渠并不长,耗时一两个月的时间是正常的。这还是因为人手并不多的缘故,若是朝廷下令修整河道,征调百姓,绝不会花费这么长时间,正常的清理淤积,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就够了。前朝时,便有过证明,让一个海潮沮洳舄卤之地,化为良田,调夫四万八千,用粮三万六千有奇,钱不与焉,结果是一月而毕。所以,可见若是真的想要修整河道,募民调夫,依照现在要完成的工程来说,用时并不会很长。

随后沈皎又问了一些关于具体修理河道的问题,直到很晚才离开。

回到住所后,沈皎和卫赜坐在一起,嘴角勾起,心情愉悦。

“阿皎今日的心情似乎不错。”卫赜含笑问道。他能感觉到,虽然阿皎看起来和平日里一样,但是自昨天来到后,其内心似乎并不愉快,相反还有些轻愁。

“确实。”沈皎点了点头,自从进入章县,见到百姓困苦潦倒的样子,她对于山东的情况便一直处于有些忧愁之中,“今天的收获颇丰,任安郡的情况比我预料中的好了太多,有任安郡的情况在前,山东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更好地推进下去了。”

卫赜听后点了点头,没有往下接着问下去,就算他和阿皎的关系有些特殊,但是到底是所占的立场不同,代表的家族势力不同,有些话题需要适可而止。

“那阿皎接下来去哪个地方?”卫赜问道。

“明日去看一下任安郡在此次水灾中决堤的白山河。”沈皎思索后道:“听闻这次白山河河口决堤,百姓生活十分困顿,其旁边的曹县,是任安郡在此次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方。”

“不错。”卫赜说道这叹了一口气,“白山河位处曹县,因其并不如梅渠如此重要,情况也没有梅渠严重,再加上任安郡中也没有这么多的银钱来支撑,所以便打算将其放在后面再修整,却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