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公主种田记(188)+番外

作者: 竹叶溪 阅读记录

过了一刻,三三两两的马车在城门下聚集起来,各部官吏彼此寒暄,寒暄过后,一齐将眼望着停在阶前的车马上。

车壁上画着徐家的标记,四角垂挂着白绫。

“听说昨儿徐家十四娘被人发现死在城外富春江里。”有人远远说起徐清车上挂白绫的缘故来,“想不到,祸事竟也会落到徐家头上。”

“谁说不是呢?天有不测风云,谁能说一辈子顺风顺水。”年长的官吏叹口气,“你们这些后生是没见过,十多年前,长公主是何等风华耀眼。这些祸事啊,可不会因你是什么大人物,就不落下来。”

众人说着,各各叹息一回。

朝阳在云层背后露出一点红,内侍出来宣入朝。

徐清这才慢吞吞地下车来,向着内侍一礼,“春寒料峭,老臣躲在车中,有失仪态。”

内侍团团一揖,脸上带着笑道:“徐大人言重了,早在五年前,皇上就批下来,丞相年事已高,恐不胜路途,特许乘车马入宫。”

众官吏面面相觑一阵,目光再望向徐清时,都带着几分复杂的意味。

临安城的风头变了,他们这些混仕途的老江湖一下就嗅出来了。

但处于风头中心的徐清,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他们是不是见风使舵得太早?若徐清扳回这一局,只怕他们都要遭殃啊。

内侍仍带着与往日一般无二的微笑,温声道:“请各位大人入朝。”

众臣跟在徐清身后,才踏过一般台阶。

罗旭带着提刑司几名副手快步赶了上来,他的右手一边,跟着步履矫健的少年人,一会儿便越过了走在最前面的徐清。

众人的眼神轱辘轱辘转起来,从薛麟身上滚到徐清身上,又滚到罗旭身上。

但罗旭并未喝止薛麟的无礼行径,徐清布满皱纹的脸也并未露出丝毫恼怒。

薛麟径自走到内侍身旁,道:“真不巧,昨日平王染了风寒,特地托我为他告个假,烦请通报一声。”

内侍笑着点头,“既是王爷抱恙,皇上不会见责,话已带到,还请小侯爷退回罗大人身后。”

“自然,自然。”薛麟抬手,点了点头,放慢步子,不一会儿仍落在罗旭身后。

走在末尾的官吏们又交换过兴奋的眼神,议论起徐隽与薛麟的私交竟如此好。

第233章敲山

朝堂上一片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越璟面前展开的卷宗上。

越璟极慢地翻过一页,停住了手。

“这是试子周平遇害的始末。”越璟抬手,示意礼部上前。

礼部尚书曾允向前。

“按在朝官吏之例,与周平父母一份抚恤。”越璟点头,略停顿片刻,“你看着办吧。”

“臣遵旨。”曾允倒步退回原本的位置,再抬头时不由侧过去望一眼刑部尚书梁谦,报以略带同情的目光。

梁谦始终将目光落在阶下,初春的天气,已渗了满额头的薄汗。

昨日仇秩弄出这么大的阵仗,一时间,大概半个京城都知道了这件事,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热闹,余下半个京城自然也在风传中得知了此事的始末。

他倒不信,越璟对此毫不知情,甚至,若没有越璟的默许,仇秩他怎敢带着漠北军旧部肆无忌惮地踏入皇城?

梁谦小心翼翼地吐出一口气,摸不透越璟是打算亲自开口询问,还是等着他上报此事。

徐清半眯着眼,似在打盹的猫,对于朝堂上的事并不做任何反应。

没能得到指示,梁谦心中十分不安,额角汗水汇成几道,汩汩流下。

梁谦将心一横,正打算迈步,雷疏却先于他走出罗旭身后,朗声说道:“此前提刑司受命查明数桩疑案,今幸不辱命,小有所得。但朱大人为刺客所伤,尚未痊愈,方大人则恰逢休沐,不能前来,臣愿代为回禀。”

朝臣们交换一下眼色,徐清曾指出方扶南在朱启山遇袭一事中留有嫌疑,应当暂时解职,配合调查,如今雷疏却称方扶南因休沐才未前来。莫非朱启山遇袭的案子,也有了结论?

越璟点头,默许他继续说下去。

“臣等发现,自周平遇害以来,数案互有关联,因此一道说来。”雷疏回头看向薛麟,续道,“周平遇害后,正是薛大人与方大人发现了河道中浮尸,此案的开头,就由薛大人来说。”

薛麟下意识将拳头在襟前擦了擦,虽说是按商量好的套路出牌,但头一回当着这么多人说正事,他心里仍忍不住紧张。

“初秋那日,我与方大人在桃花渡口发现一具浮尸,起初认为是醉酒坠河溺亡,但追查之下,发现那青年是为人打死后抛尸河中。后查明死者系临安城外桃园内船工周老大之子周平,新科压榜进士。”

薛麟停下了描述,见众臣的注意力都放在案情上,无人关注自己,渐渐放开几分,接着道:“查几日内渡口往来记录,并以物证验明齿痕,疑犯定为当时与试子们一同离开临安城去往平江探亲的御史陈芸。”

朝堂上无人做声,默默听着薛麟从捉拿陈芸归案一直说到陈四娘中毒身死,陈芸离奇死在狱中,大夫人孔氏与三夫人一齐失踪。

终于有人开口询问:“那么,以小薛大人和提刑司其他几位大人之见,这孔氏与陈三夫人,究竟去了何处?”

“这不如让大夫人孔氏亲自来说。”薛麟一笑,扬了扬手。

一个戴着幂篱的妇人从重重帘幔后走出,在阶下矮身一礼,并不说话。

徐清这时抬起头,定睛看向妇人。

这不可能是孔氏,真的孔氏被受伤的阿英带回了徐家。阿英被他秘密处死,孔氏还好端端地软禁在后院花园深处,怎么可能在此?

弄虚作假,这不该是罗旭的作风。

“这位夫人是陈夫人未出嫁时的侍女。”薛麟解释道,“特为此事随族中南下,今日寅时方至,暂歇于禁中。”

“我家娘子失踪前,曾托人将一份信件转交与民女。”妇人又矮身一礼,从袖袋内取出一封折起书信,“娘子在信中说,四姐儿因兄长一事获罪,被人所害,娘子打算带着四姐儿回到孔家暂避,但恐怕途中遭遇意外,因此先在信中说明原委,送还家中。”

妇人停顿片刻,隔着幂篱,能隐约看到她用手巾擦了擦眼角。

薛麟从她手中接过信封,妇人再次矮身一礼,从另一侧退下。

徐清落在信封上的目光移开,仍旧眯起眼做打盹状。

一封信而已,无足轻重,阿英行事向来细谨,孔氏未必能发现什么证据。

倒也,不足为惧。

薛麟退回两步,将信交给罗旭。

罗旭展开信纸,草草一看,面无表情地点头,“果然如此。孔氏所言并无大用,唯有一者,信中明言怀疑三夫人来历。孔氏所见,陈三夫人右臂肘上六寸有一圆形痕迹,似是水火烫伤后所留疤痕。”

“恰好,荷花池中女尸右臂上亦有如此这般一个伤痕,据仵作验来,伤痕已有十年之久。”雷疏的目光四下一转,漫声说来,“宪司中仵作师尹,曾随漠北军为医,据师尹证言,长公主出塞前夕,州府送来两名侍女作为陪嫁,其中一人被灯油烫伤,塞上并无良药,长公主曾修书回京,请皇上赐药。”

雷疏抬手,向前一直走到阶下,提高声音,“今日臣请皇上为证,是否曾收到长公主书信,信中作此言?”

越璟慢慢抬眼,众人注视着他晦暗不明的眼眸,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气氛太凝重,似乎要将时间都冻结起来。

片刻后,越璟开口,“确有此事。炎和二年七月廿七日,阿青书信送还京中,信中言其自请出塞和亲,于六月初八出玉门,附言有一媵从名为阿英,右臂上为灯油烫伤。”

徐清皱眉,桐庐当初无心之言,今日竟被用作证实了阿英的身份,这确实是他没有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