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嫡妻不贤(174)+番外

而后来沈问秋那被刺激过度的反应,更是让知道这个传闻的人深信不疑。

宜生想过这传闻或许是真的,却没想到,这传闻竟还不是全部的真相。

沈问秋似乎没看到宜生惊讶的样子,他依旧看着她,等着她的答案,像个执拗认死理的孩子,不得到答案不罢休。

报应么?

柳氏落得那样一个结果,是她贪心不足、不守妇道、不知感恩的报应么?

宜生嫁给沈承宣时,柳氏便已经出事了,所以她没有亲自见过这位柳老夫人。但是,因为老威远伯对柳氏那过分的宠爱,她没少从伯府各色人等中听过柳氏的传闻,尤其是沈承宣的那些姨娘通房,不少都以柳氏为榜样,虽然她们与柳氏根本没太多相似的地方。

从那些传闻中,宜生轻易就能勾勒出那个女子的形象。

美貌有才情,占尽了夫君宠爱,但难得不邀功不媚宠,反而与夫君的其他妻妾相处极和睦,简直是贤妻典范,而她那伤春悲秋,见风流泪的性子,则是被当成了才女有别于庸脂俗粉的标志。

宜生以前很不明白柳氏这个人,如今听了这桩秘闻,却忽然有些明白了。

所有的大度,不过是因为不在意。

沈问秋还在等着她的答案。宜生看着他,之前的种种猜测畏惧和记恨,在这一刻却忽然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她看着沈问秋,心里居然只觉得他可怜。

“不,不是报应。”宜生缓缓说道。

“只是——实在蠢了些。”

作者有话要说:二更~

嗷!反超了!上榜了!开心地把所有小天使亲亲抱抱举高高!

☆、第121章 8.08

宜生不信什么报应, 哪怕她死后有过那样离奇的经历。相比起报应,她更相信人为, 无论好的还是坏的,不然为何恶贯满盈者能得善终?为何无辜善良者常遭磨难?

所以, 有时候真的并非报应, 而只是蠢了些而已。

宜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

若是之前,在猜到沈问秋说的“那位长辈”就是他的母亲后,她是万万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一来觉得可能会得罪人, 二来觉得没必要与沈问秋说那么深, 虽然她信任沈问秋, 但这信任里多少带着一些敬畏和距离感,这些敬畏和距离感让她在沈问秋面前无法放开, 始终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戒备。

但她如今说了, 甚至丝毫没有犹豫就脱口而出,说出口后还没有半点后悔。

宜生想, 这或许是因为此时的沈问秋完全没有一丝攻击性,让她升不起任何防备。

沈问秋听了她的话, 半晌却没有回应, 只是眼神变得空茫茫一片,似乎在看着远方,又似乎什么都没看。

宜生没有打扰他。

感觉像是过了很久,沈问秋忽然笑了。

“对, 你说的对。”

“的确是太蠢了。”

“所以我欣赏春儿,起码春儿没那么蠢,得其所愿,也没把命赔进去,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吧。”

沈问秋脸上带笑,手指一下下敲着桌面,指尖与檀木敲打出清脆的声音,仿佛代表了他此时轻快的心情。

宜生却又摇了摇头:

“……蠢与不蠢,也不过是旁人如我这般随口一说。叔齐伯夷兄弟为求仁义而让国,又因仁义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这听起来难道不蠢透么?但圣人都说:求仁得仁,亦复何怨?”

叔齐伯夷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要将国君之位传给次子叔齐,叔齐认为国君之位应该由哥哥伯夷继承,遂拒而不受,然伯夷却同样不愿继承,两人彼此相让,因听闻周文王仁义,两人先后逃往周国。

然彼时文王已经逝世,武王即位,起兵伐商,叔齐伯夷认为武王此举不仁不孝,因此拒受周国官职,隐居首阳山。为表气节,两人不食周粟,只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却又被人提醒,野菜难道不是周国的么?

叔齐伯夷因此便连野菜也不吃了,生生饿死在首阳山上。

后来,子贡问夫子,叔齐伯夷有怨乎?夫子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圣人这一句话,便使得世人将叔齐伯夷当做了抱节守志的典范大加赞扬。

因此,沈问秋一听宜生拿叔齐伯夷做比,便忍不住摇头:“这如何能比?叔齐伯夷是为仁义,而我……那位长辈呢?为了那危难当头将她双手送人的情郎么?”说这话时,他语气里带着一丝毫不掩饰的讥讽和自嘲。

宜生温声道:“我不是那位长辈,不清楚她是作何想的,或许是为自由,也或许是为情郎,但,自由也好,情郎也好,为何不能与仁义相比呢?都是心之所求,那么无论所求是什么,又有什么区别?”

“虽然她所求的自由只得到一瞬,虽然她所求的情郎是个白眼狼,但这是结果,在她做决定时,是并不知道结果的,成果可以定成败,却不能定是非。”

“若我今日出门落了水,那我出门便是件蠢事了么?”

她娓娓说完,话声并不激烈,徐徐如清风入耳,仿佛只是在述说一件再明白不过的事,而不是要逼迫你认同她。然而却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让人更加她所言有理。

沈问秋认真听完,忽地笑道:“我竟不知,你居然还如此善辩?”

宜生却看着他,摇头:“不是我善辩,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只是三爷你身在局中,才会看不清楚。”

身在……局中?

这话几乎就差明白告诉他,她已经猜到那位长辈是谁了。

于是沈问秋脸上的笑便收敛了。

“所以,你觉得我那位……”他没有说出后面的词,“那位,没做错么?”

“三爷,对错也是人定的。”宜生只回了这一句。

沈问秋却点点头。

“对,对错也是人定的。”

说罢这话,他又低头摊开那话本,翻到最后一页。

这一页写着故事的结局。

当年的少女变成满头白发的老妪,身旁打铁的老伴儿已经挥不动铁锤,门前有大户人家纳妾的轿子经过,吹吹打打,唢呐震天,操办地竟比普通人家娶妻还排场。

小孙女羡慕地看着那漂亮花轿,天真的童声脆脆地问奶奶:那花轿里的姑娘一定很开心吧,能坐那么漂亮的轿子。

奶奶摸摸小孙女的头,笑地慈爱,却没说话。

遂有诗云:

莫只看他光鲜,谁知腹里心酸。

对错谁能评断,各人自知苦甘。

这最后一页,沈问秋看得十分仔细,尤其那首明白如话、意思再清楚不过的篇尾诗,更是在口中一遍遍低声念诵,仿佛什么寓意深远的名家佳句一般。

方才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没觉得尴尬,这会儿被沈问秋这般看着、念着自己写的诗,宜生却觉得尴尬了。

她有些摸不准沈问秋是不是知道了些什么,毕竟晋江先生这名字,与晋江书坊一看便是有关系的,而晋江书坊,又是她一手开起来的铺子。所以,便是沈问秋因此断定这个“晋江先生”是她,也没什么好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