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凰涅天下(781)+番外

作者: 君朝西 阅读记录

《山海图经》的重现不仅让现存于世的《山海经》得以勘误,而且至少表明了两点:其一,证明远古历史是真实可信的;其二,在远古时代,华夏祖辈们就已跨过四海,到达八荒,进行了实地的地理测量和风物记载——《山海经》读起来会觉得很枯涩,因为里面的很多文字就像是勘查者经过一地,对所见做的如实记录,当然不讲文法和可读性。卫希颜很遗憾秦瑟琳不能看见这部《山海图经》,否则就能证实她所推测的:至少在两万五千年前,中州之地的祖辈就已经知道了亚、欧、非、美、大洋、南极这些大陆的存在,并且进行了实地测量。

如果说《山海图经》的重现让大宋学者们有了更详实的史学和地理地图学的研究资料,那么对于士大夫们来说,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有力证实。

这让南廷君臣对开拓海外的态度变得热衷起来,不再仅仅是为了海外的矿产资源而激动,所以那位发现“南金洲”的恒兴商会之首得到了朝廷慷慨赐爵的封赏。换作以前,给发现海外蛮夷大陆的商人赐予子爵之位,那是不可能的事,除了赏赐财物外,顶多给一个七八品的小官衔。但是,当有了“重现王土”的意义后,这事就不一样了。虽然南廷君臣对于具体治理这些海外蛮荒之地没有多大的兴趣,但对重现远古先辈时期的“四海八荒伏于王土”的辉煌却是非常热衷的。

可以确定的是,白轻衣和她的傲家先祖们,都是到过九洲的。在天涯阁的岛上种植有玉米、南瓜这些不属于中原的作物,卫希颜在岛上的森林里遇见过澳洲袋鼠、美洲驼羊,还有很像非洲狮或美洲狮的狮类动物,以及非洲的长颈鹿——她记得阅读过傲家三千年前的一位先辈游记,说远古神州麒麟血统遗于八荒,而后代杂交血统益薄,如今万不剩一了,神通俱无……。她将这些有意思的记载与《山海图经》一一印证后,发现了惊人的事实,颠覆了她的认知——

大约在距宋二万四千年左右,中州人族对八荒之州进行地理开拓,经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四个时代,跨越了一万七千年的时光,中州文明和中州人族已经遍及九州,是中州治极的大九州时代。但中州经过黄帝蚩尤战争、炎帝黄帝战争之后,中州人族力量锐减,大神通者消失,多为力量普通的族人,即后世所称的“炎黄之族”,势力只能掌控中州之地;及至大禹建夏,划分小九州,方有“华夏”之称——华者,昌盛也。

傲氏先祖将伏羲女娲神农时代,列为大神通者的后七千年,是治极大九州时代;将黄帝之后的时代,列为炎黄族时代,即与神通族对应的普通族时代。而在炎黄族失去对八州的控制力后,远古中州的文明仍在八州延续……“但无源之水,终将干涸”。

傲氏一族足履八州主要是寻找远古神通文明的延续,对他们足迹所到的文明都比较关注,卫希颜从他们的记载中发现了古巴比伦、古埃及、古恒河和玛雅的文明,有一些流传下来的神通术如星象术让傲氏族人有所悟,但多数与他们所修的神通都是不相干的,论断是不同的文明分支造成之故——中州之地,存续的远古神通文明主支,如真道、武道、符箓、星图、阵图等,而他州之地存续是他们看不上眼的“杂支”。

而让卫希颜默然无语的正是这些“杂支”文明,令人惊撼的那些历史就这样默默地埋在了天涯阁的藏书阁中。

卫希颜出天涯阁时带走了白轻衣写的《四海九州履记》。每一位傲家人从海外试炼归来后,都要记下所到所见,用以沉淀心境,领悟道念。白轻衣不仅印证了先人的所见,而且去到了先代人未曾到过的地方,涵盖了卫希颜所知的五洲四洋,还有她所不知的一些神秘之地。论眼界开阔,卫希颜认为当世无人可及白轻衣。而白轻衣的游记,给卫希颜了解这个时空的海外地理和风物提供了最详实可靠的资料。

这一年,她回到天涯阁时,也阅读了以前没有关注的书籍和图目,包括地理著作和地图。如唐代贾耽的《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里面记载了从中国通往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海陆交通要道,这说明在唐朝时,唐人的航路就已到达欧洲和非洲。他在绘制的《海内华夷图》中还绘制出了非洲大陆的轮廓图,并用文字列出一百多个国家的名。

更详细的宋英宗时代的一副《华夷图》,收集时绘图者的名字已经模糊了,只能看出年代。这是一幅更详细的世界地图,从图中,卫希颜可以辨认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主要海域的轮廓。

这说明什么,说明宋人早就发现美洲和澳洲了?!——但通往这两洲的航路并不为人所知。卫希颜想了想,就明白了其中之故。

中国古代地图分为实用和堪舆两大类。实用之图是军事地图,是为了打仗了解地理状况使用,而堪舆之图是出于华夏族的祭祀信仰。

自夏起,华夏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祀天祭地”。在炎黄时代之初,还有远古族的影响,人们祭祀天地,希望“天神”——华夏人族在天上的神通祖宗——和“地灵”——华夏人族死去的祖宗地下之灵——一起保佑他们。

后来,人们对“远古族神”的信仰渐渐没落,但对天、地的敬畏仍然存在,并且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地是万物的载体,为了沟通天、地,得到天、地的庇佑,人们必须祀天祭地。其中,地图就是“祭地”沟通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献“礼”之物,所以必须画有大地上的陆地、海洋、山川、江河。而“地理”最初起源于易学的概念,就是指用于“祭地”或占卜的地图。

而学者们绘制地图的另一个目的是用于占卜,易学认为:地图是连接天地、反映天意的神物,从中既可以预测上天赐予的吉祥,也可窥测出天意安排的凶灾。

因为地图是如此重要的祭祀之物,而地图越能真实画出天下之地,就越有沟通祈愿的神力,于是有了地理测量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因此,绘制范围最广的地图一定是祭祀和占卜地图。而实用地图如军事地图、天下州县图,通常都是绘制国内地形,前者最多还有与邻国交界的地形。像这种勘舆地图通常是存放于主管祭祀的太常寺中。但卫希颜在金军攻破东京前,取走了军事地图,却忽略了勘舆地图——那个才是世界地图。

至于占卜用的地图,往往被学者收藏,死后用于墓葬。因为先人流传下来的哲学认为:地图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中介物,通过地图,死者的灵魂可以与人间相沟通,成为保佑后代的“祖宗之灵”。但是,在古代地图不是市易流通物,受到国家的严厉管制,没有地位的家庭也收集不到地图,即使收集到一副,也大多是国内勘舆图,像《华夷图》这样详细的大天下勘舆图,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而得到者多半珍藏,不轻易示人。

上一篇:佛道gl 下一篇:酒医之春风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