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155)

顾璋倒是想起自己在县城时,第一次吃到美味时的惊艳,他问道:“头前有一次,您也说在京城吃到过更好吃的烤乳鸽,可是一人所做?”

“正是。”燕老答道。

顾璋有点馋了,能提一次是偶然,或者是拿手菜,能提两次,那说明真有点本事和手艺在身上了。

顾璋:“那咱说好了!”

他这馋猫的模样,秋娘都有些不好意思道:“燕老您莫怪,他这都是小孩子脾气,之前还在外面说,是因为一口吃的才听我的话,您说哪有这样说自己的?”

燕老也有耳闻,他顿时笑道:“小石头至情至性,当娘的怕是高兴都来不及吧?”

顾璋趁着他们说话,赶紧多吃了两口香喷喷的脆皮鹅,和肉质软嫩鲜美多汁的鸽。

饭桌上寒暄,傻!

***

加急的奏折,比燕老的书信先到了京城。

明盛帝赵旷正看过战报,形势大好!

正心情愉悦,又接连看到两封来自宁都的奏折。

看到增产的进度推进得不错,势头很好,更是心中大悦:“宣萧裕来!”

“喏。”

太监还没走,赵旷又忙拦下他道:“把翰林掌教燕老也一同宣来!”

小太监领了旨,快步离去。

赵旷翻看奏折,看到奏折中所述顾璋那段,忍不住感慨:“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魄力,还真有应对的才智。真是天赐良才予大宣百姓!”

太监总管知他喜爱,也笑着奉承:“日后他大些,定能与陛下传出一段君臣佳话。”

赵旷见奏折萧学政的奏折中提起问心学院,问道:“问心学院风评如何?”

太监哪里知道,但又不能不答,只道:“应当是好的,要不燕庶老也不会让弟子去哪儿念书。”

赵旷怎么想都觉得不满意,怕耽搁了如此良才,他道:“地方学院,恐怕难以招纳太多贤才。”

赵旷道:“你去拟一份朝中才学出众的大儒名单来,还有朕原来夸过的夫子。”

太监应下,心中暗暗心惊,这是要为顾相公挑选更优秀的夫子了?还要赶最好的一波来选,给皇子挑选夫子也就这样了。

他心中默默给这个没见过面的小秀才公,重要程度再提了提。

他还是头一次见,连面都没见过,就能得陛下如此青睐的人。

第62章 升组考

“臣参见陛下。”萧裕匆匆赶来, 心中还在想,是为了何事单独传召他?

莫非是有御史台的人参了他一本?

尽管自己觉得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但御史台想要参人, 总能找到各种理由。

赵旷让其免礼,将两本奏折递给身旁太监,让他送下去:“爱卿看看这个。”

听到赵旷语气中透出的轻松,不似恼怒,萧裕心中松了口气,他双手接过奏折, 小心翻看起来。

见是来自宁都府的奏折,他一下就明白所为何事。

定与宁都麦田增产有关。

听这语气, 应当是势头不错?

萧裕感觉一直压在身上沉甸甸的紧张感,终于稍微减轻些了。

当初敢于在宁都做出试行的决断, 一则是因为他确实觉得顾璋所言非虚, 二则其实还是来自皇帝的态度, 若不是明盛帝偏向,怎会直接将权力下放给他,怎会连赐官的圣旨都拟好了?

而且钦差人选那么多, 偏偏选了他这个素来胆子大,总是被御史台参的人。

不过即使是皇帝的意思, 但他作为钦差,才是担责任的那个, 若真的坏事儿了,罪责也只会落在他的头上。

去年从宁都回来后,他就不曾睡过一日踏实的觉, 心中总是惦记着。

如今看到奏折上的内容,这才真的松了半口气。

明盛帝赵旷笑道:“多亏了爱卿多谋善断、胆大心细, 否则谁人敢大刀阔斧如此行事?”

萧裕恭谨道:“赖陛下敢信臣,以至此也!”

即使如此,担了如此大的风险,萧裕此刻心中也难免生出几分欣喜。

这样的增产,这般功绩,但史书中定会有笔墨,即使他并非顾璋本人,但他这个“谁胆断敢”的钦差,定会在此中留名一二。

做官到了他这个地步,所求也便是如此了!

明盛帝和萧裕在殿中聊了许久。

萧裕知无不尽,将在宁都考察的结果一一道来。

“若今年成功,明年可迅速推开至全宁都,单是宁都增产赋税,还有盈余的粮食,便可解陛下燃眉之急。”

打仗就是烧钱、烧粮食、烧人口。

若不是边关不平,谁又愿意屡屡穷举国之力来打仗呢?

赵旷心中叹气,他何尝不想海晏河清、物阜民丰?

萧裕退下后,明盛帝龙案上,出现了一摞颜色迥异、与朝臣奏折看起来完全不同的奏折。

他表情并无任何惊奇,拿起最上面的一封看了起来。

大殿之中,还无声无息的跪了一名样貌普通,存在感很低的灰衣男子。

他声音也平平无奇,禀告道:“长阳、西山村之事并非偶然,有被教唆之嫌,也查到几家人有突然出现的横财,来人皆蒙面。属下无能,没能查到幕后之人。”

他还说道,在三村包围的中心处,有一水蛇形壶口,其中发现一块巨石,上有“恶兆”之文。

“属下连夜处理了那块巨石。”那灰衣暗卫道,“没想到伤苗恶兆之危也被顾相公化解,有了宁都知府下的判罚通告,想来不会再有村民被教唆。”

明盛帝面色肃穆,漆黑的眼眸深如沉渊、静如冰湖。

殿内唯一还伺候着的太监总管,背后都出了一背的冷汗。

赵旷挥退了暗卫,殿内的气氛也依旧十分沉寂压人,从殿外进来伺候的下人们,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

直到殿外小太监传来的通禀声,才让殿内僵沉的气氛为之一松。

太监总管也心中一喜,翰林掌教燕大人向来会讨陛下开心,还能帮陛下解决难题,他连忙给手下的小太监打眼色。

小太监见到干爹的神色,顿时心领神会,在去殿外传令时候,低声提醒了殿内情况于燕先竹听。

燕先竹眼底闪过思考,眉目却依旧含笑,给小太监塞了一个小锦囊。

燕先竹往殿内走,思考今日陛下为何所忧。

战乱、民饥、繁重的赋税、征兵导致的民贫、民怨,还是朝堂中几股盘根错节的势力?

他一样样排除,都有些头疼,先皇迟迟不愿放手,着实是留下了个烂摊子。

任谁坐这个位置,恐怕都不是一件易事,更别说当今陛下虽还年轻手腕不足,但有明君之志,这担子就显得更沉了。

燕先竹短短几步路,脑海里思绪万千,他行礼后道:“不知陛下传召臣所为何事?”

赵旷见到燕先梅,紧皱的眉头都不由舒缓,朝中形势千丝万缕,大宣土地危机重重,也只有身在宁州,和这些都没什么关系的小福星,总能让他开怀几分。

赵旷压着性子,还是先跟燕老说起了宁都农耕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