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一树风流听无声(54)

“识人心、会说话、喜怒不形于色,好。很好。”倪珂侧眼看了看我,复又望向了李相如,是真正展颜舒心地笑了:“我不给你一兵一卒,只给你一袋丹砂一册纸本,你可有信心替我阻了那千军万马?”

第35章

王府门外,一道丹砂线蜿蜒猩红,似大地洇血的伤口赫然在目。森森月光下毫无声息的玉王府,静若卧榻而眠。

“玉王府果然是无人了。遣使这一獐头鼠目的小儿来拦我御林英杰,可笑至极!”

李相如面含一笑,扫了一眼身前人,缓缓道,“徐谢之,浙江临安人士。弱冠有三,因家中排行第七,人亦称你‘徐七郎’。尚有老母在堂,孀居桐庐。王爷知你多年未回故里,着我代问一声,不知令堂是否安好?七郎居于这花不败月常圆的长安城,已有娇妻孺子软语温情、承欢膝下,自然不闻杜宇长啼流水长恨;自然不见白发慈母日日守于浮玉山下,夜夜泣于钱塘江畔,锥心刺骨声声相问,‘七郎,七郎,你何时归?’”

《九歌》有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人之向往骨肉亲情,从来不亚于久旱下的稻苗渴煞青天雨。莫说适才还横眉一声“可笑”的徐七郎早已眼底噙泪,难掩满面思乡念母之情,纵是发须皆白的丁煌亦是心头一热。

李相如从怀中摸出一册纸本,借着皎月当头,复又看似随意地点报出几位兵士的姓名身家、生辰八字,竟全然相契,一言不差。御林军将士共计不下六千,这些人不过为其中的碌碌之辈。教头丁煌闻其侃侃而谈也不免一惊,心道:便是我也未尝能一一具名。

“众军士可视自身性命若草芥,但求取义成仁,难道亦能枉顾亲戚宗族?!生杀一念间,何必非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方知追悔莫及。”李相如将手中纸本高托过头顶,微微动唇一笑。那个超然平静的笑容如一层肮脏的沾灰靡靡降来,成为数千兵士的心头阴影。他说,在下掌中纸本,神机三营的将士人手一册。王爷有令:今个夜里御林众将谁人胆敢越过此道丹砂线,九族连诛,童叟不留!

实则那纸本中空无一字。

小王爷知道,李相如知道,但数千持兵带甲的御林军不知道。御林英杰,个个明眸焕然,雄姿勃发。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却只在这一道几欲随风而逝的丹砂线前犹豫不前。

“冬夜漫寒,谁人不觉褥子亲昵?王爷他明日一觉睡醒,自然不记得今个夜里何人造访了王府。而王爷都不记得的事不记得的人,我李相如一介迂夫酸儒,又岂敢存留一心。众位将士自可放心去了。”御林众军策马于原地徘徊,既不敢向前,又不甘离去。马蹄踩得大地声声喘吟,烟尘滚滚入霄。李相如似是了若指掌于他人所想,又淡然道,“王爷亦言,待天际破白,自会去刑部作个交代,届时清者自清,忠奸自分。王爷一言九鼎,绝不让众军士为难!”

一个御林兵交头接耳于身边人,“端的就信那贼人一回,今夜我们便回吧?”

另一个御林兵点头称是,只道,“若他明日不去刑部,我们杀将回来便是了。”

丁煌不动声色寻思半响,捋了捋花白的胡须,掏出他的兵器——一只精铁铸造的算盘。跨马奔来,一声猛喝:“我丁铁算孑然一人,不怕诛亲灭族!今日取了那黄毛贼子的项上人头,一如取那蔓上结的熟瓜!天能耐我何?”

“老将军稍安勿躁,有人托我给你捎一句话。”

“黄毛贼子妖言惑众,恕老朽一字也不听!”

“并非小王爷有话相留,”李相如摇了摇头,“那个人,是老将军一掌将他送入这手足相残的两难境地,似前有深渊,后有崖峭;也是老将军一掌将他送入了这身不由己的京畿是非,如鱼入沸鼎,倍受煎熬。可即便如此,那个人不计前仇,仍嘱托我给老将军捎一句话,‘弃屐容易折臂难,还望前辈自作打算。’”

丁煌一个急停驻马,回眸望了那些不过弱冠而立的青鬓兵士,细细咀嚼了李相如所言。一幕远景渐渐清晰起来:那日裴少颉主动请缨,太子费铎却按住他的手说,你还年轻,前途似锦。

个中滋味。唯品者自知。

不由仰天长叹,老泪纵横,连连呼号:“廉颇老矣……廉颇老矣!”

李相如默默相视那曾手执一把铁算而不可一世的沙场老将,他那一瞬间苍老绝望的姿态令人猝不及防。成王败寇、伴君伴虎,少不得暗暗一声“兔死狐悲”的嗟叹,策马而回。

若与一只饿虎狭路相逢,你必不能让它嗅到你身上的惊恐之气。倪珂十三岁时对我循循教导,那种带血的气味会让你遭遇灭顶之灾。

翌日正午,李相如一身缟素,抬一口棺进了刑部。他涕泪交加,双唇不断哆嗦,颤声读出了手中的折子。这件事情很快传至街知巷闻。如一种瘟疫獗虐了皇城,亲玉王的众官纷纷随之告病,上朝的文武折了半数不止。

“卑职斗胆摹了王爷的字迹,替王爷拟了一折《伏罪疏》,待日上三竿自去刑部作个交代。”倪珂将李相如递上来的折子从头至尾细读了三遍,便又把那素笺置上案子,唤人取来了笔墨,在那洋洋洒洒一篇章的结尾处多加了一言。“拟的好,摹的也有八分相似。只不过……一者,壁上之龙,犹须点睛,”他复将折子递还予李相如,以一种赞赏而调侃的目光看向他,轻轻笑道,“再者,我可没你说的那么‘弱难禁风’。”

李相如双手接纸来瞧,遂跪倒而拜,恨不能把自己拍成饼子平铺于地:“王爷这一句便叫那死龙化活,飞腾九五了!”

陛下登位二纪以来,披文握武,笃仁百姓,升平四海。奈何久劳至疾,宇内同哀。臣临危受命,自竭以所能,夜不成寐,日不敢怠。然素湛于医术却莫能助焉,此罪当笞一百。

太子欲兵犯漠北,臣得言如骇闻凶耗,五脏俱焚,忧患日笃。故屡屡进言于上,应以耕稼为先,干戈为后也;应以苍生为重,攻誉为轻也。然冒不韪以触天颜,此罪当笞三百。

龙逢进谏,视死同归;比干挖心,垂德千古。观此二人,何贤之有?非其钓誉沽名、逆流犯上,何来恶积祸盈、天怒人怨;何来商汤兵起、武王东伐?然今之事,庶几相近。臣纲罔顾,陷太子于屠忠戮良之不仁、豺桀虎纣之不义,此罪当诛。

战鼓近,号角催。青壮出征裹尸还,白发送子望南归。铁蹄蹴踏,难觅未焦之土;旌旗血染,满目铮铮之骨。臣叨食朝禄,摄居中枢,竟见百姓将堕水火而缩手袖间,此罪百死莫赎!

臣久病不愈,弱难禁风,唯恐时命将尽,故常备薄棺于身侧,循以自戒。当初既无一寸之功,而今又获千丈之罪。是以揾血恳请太子,斩臣祭旗,挥靡苍穹。哀哉!未老头白,韶华何在;悲哉!时不我待,壮志空怀。画梁江山,茕燕难哺;王谢旧巢,谁与衔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