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548)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他翻身下马,拍了拍有点发软的腿,心中哀叹了一句此行不易。

好在,在他报信求见后,得知乔琰今日刚从武关方向回来,恰好身在长安城中,若不然他还得多跑一点路。

许攸长舒了一口气。

在见到乔琰后他便恭敬地朝着她行了个礼。

虽只是两年未见,她此刻也算是神情平静,但当她抬眸看来的时候,许攸惊觉一种戎马杀伐的气势迎面而来。

又见她漫不经心地将手中的笔搁置在了一旁的架子上,问道:“子远先生所为何来?难道袁本初是想说他其实也想来讨伐董卓,只是又迟到了?”

许攸一噎。

乔琰丝毫没给他面子地接道:“上一次他迟到了两日有余,这次迟到半月都不止了。”

许攸回道:“乔侯说笑了,袁青州是让我来还粮的。两年前乔侯借与的五万石军粮,如今我等连本带利双倍奉还,以犒乔侯为大汉行军之劳。”

这个开场白还真让乔琰有点意外。

这语气里的拉拢意味实不在少数。

只不过……

“且慢!”她抬手止住了许攸接着往下说的话茬,问道:“你说……连本带利双倍奉还?”

许攸不明白她为何此刻笑得有些微妙,“不错,先时冀州流民甚多,不便支出,多耽误了一年实在是我等的不对,故而袁青州以双倍送还,以表歉意。”

双倍奉还,以表歉意?

一听这话,乔琰着实没忍住笑了出来。

她怎么听许攸的语气怎么觉得,这位与袁绍相识时间最久的谋士,居然并不知道袁绍亏欠下的是一笔多么可怕的债务。

那袁绍也太过分了!

这种事情——怎么能瞒着自己的得力下属呢!

她转头朝着一旁的郭嘉问道:“奉孝啊,我记得那张借条是你去寻袁本初签下的,到如今利息几何了?”

一听她这话,郭嘉连忙起身,摆出了个讨饶的动作,口中说道:“我看君侯还是饶了我吧,我的术算能力一向不太好的。”

他边说边转向了许攸的方向,“但我听闻子远先生乃是智计之士,想来此计与彼计也没甚区别,不如劳驾子远先生来算一算?”

“……?”许攸一脸迷茫地看向这一唱一和的两人。

他怎么听都觉得,这好像是在说,他话中提到作为利息的五万石粮食,居然还不够。

可这不应该啊……

若真如此,他家明公当时是怎么答应下来的?

袁绍是向来不喜欢做什么亏本生意的。

怀揣着这份疑惑,当那张由袁绍签字画押的借条出现在他面前后,他逐字逐句地看了过去。

起先的不以为意,在他心中嘀咕过了几个数字后,忽然变成了溢于言表的紧张。

他紧绷着神情,僵硬在了原地。

在乔琰玩味的目光中,一滴冷汗忽然从他的额角滑落了下去。

第210章 天价债务

大汉士人对术算虽然没什么硬性的要求,但按照当今时代的风尚,大多是需要全面发展的。

以蔡邕为例,他在书法与文学上的造诣了得,在术算天文上的实力也不可小觑。

许攸也遵照的是这个规律。

虽他多与名士结交,置身于大汉党争之中,但他绝非对术算一无所知之人。

看到这个逐日翻倍的规则,多往后推算几个数字,他就意识到了一个可怕的事情。

这个数量它不对啊。

乍一眼看去还只是几粒粮食的问题,但许攸的脑子还是很灵活的。

稍微多往后翻几天,他就已经没法报出精确数量了,就算到一个月的时候才变成一石,再翻上这一年的时间门,最后这数目哪里是他话中所说的五万石粮可以填补的!1

差得太远了!

这极有可能是一笔将冀州青州府库全部搬空,都没法还上的债务!

许攸极力让自己的神情舒展开来,以免在乔琰的面前露怯,但当他重新开口的时候,声音都有那么一点飘忽:“敢问乔侯,这个规则……”

“这个规则有什么问题吗?”乔琰从容回问道:“当年的讨董之战,是否是各方都在缺粮的状态?”

这是一句不争的事实。

彼时出征的各方郡守势力,大多是刚到任上岗而已,大汉连年的灾情又让各地的存粮都不能算丰厚,稍有些存货的两人也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这样一来,乔琰给出的五万石粮所代表的价值,就远不是今日的五万石可比。

当年袁绍提出向她借粮,打的就是要她极有可能不同意,他们这头就有理由延迟不出兵的主意。

即便她真的拿出来了,按照各州的财政状况,这也是削薄了她的势力。

但乔琰拿出来了,那就是她占理。

迎着她这种坦然的目光,许攸只能回了个“是”。

乔琰又问道:“我给袁本初制定的规则中,是否说的是,若他在一年之内归还,我甚至可以不收取他的利息?”

这是一条实在很厚道的欠债还粮附则。

即便是亲戚也没有这么优厚待遇的。

说句实话,以袁氏四世三公的积淀,哪怕是在刚刚完成迁都邺城的时候,也能拿得出这样的一笔粮食。

在袁绍于邺城立足到一年的时候,也就更加拿得出来。

可许攸跟袁绍相识多少年了,怎么会猜不出袁绍当时的想法。

他所想的无外乎就是——

满一年的时候乔琰正好身在凉州,若是将粮食送去,还支援了她的行军,反给自己添堵。

大家都已是一方要员,身兼两州军政,还钱的举动便是等于示弱。

这五万石粮食放在自己的手里,说不定还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这三个理由汇总成了一句话,不还。

这一拖就拖过了原本没有利息的一年,直到了如今,成了这个许攸随便算算都觉得要完蛋的数目。

要不是此时乔琰身在他的面前,许攸真是恨不得发出一句感慨。

明公啊,您若是算不清楚账,就不应该答应这种不是按照寻常规则来制定的借债。

也更应该早早告知于他们这些下属,让他们来算!

对别人来说,这或许是一笔因袁绍的权势和背景,可还可不还的欠债。

对乔琰来说却绝不是。

她既有讨债的立场,也有这个讨债的资本。

更让许攸觉得自己现在尴尬至极的是,他还是带着这句“双倍奉还”作为示好而来的。

若只是千石的利息,他这个五万石的翻倍,确实可以算是示好。

也可以顺着这个话茬往下说,提及昔年讨伐董卓的合作,如今也未必不能再展开一次合作,充其量也就是这一次合作的内容稍微有些特别而已。

可在这个被规则放大到了天价的债务面前,许攸除了对先前乔琰制定的规则回以一个“是”字之外还能说些什么?

此时的五万石,在秋收之后,只能说是冀州青州所拥有的粮食中并不值得多提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