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497)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那两年之后那场接连三四年的旱灾蝗灾,以及建安年间发生的那场十室九空的大疫到来,她又该当如何让自己免于舆论影响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另外的一件事来转移华佗的注意力。

“或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乔琰轻描淡写的回答,显然并不能解释华佗的困惑。

可他很快也没有这个多余的时间了。

他是因为胡椒这种在当今时代来之不易的特殊材料,才会前来的并州。

但是乔琰又郑重其事地说道,将他请来,还有另外的一件要紧事,需要得到华佗的支持。

对华佗这种希望将自己的医术运用在中原各处的人来说,留在一个地方其实不是他的首选。

偏偏乔琰说的是:“吴先生在并州数年间的行医,记录了以千计数的病症。去年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在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以伤寒病症为例,现存的这些药方都是大药方,在配备上过于复杂了,若是放在大州大郡也就罢了,可若是在穷乡僻壤,只怕能知道什么药方对症下药,也无法集齐药材。”

华佗回道:“这是因为如今的医典要的是药到病除,在医方上必得将剂量用足。”

乔琰指了指自己:“但实际上,人本身是有自愈能力的,我这种情况可以算是特例,可也有病症减轻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复原的案例,再便是通过食补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华佗的沉思之中,又听乔琰说道:“事实上也并不只是穷乡僻壤无法配齐药物,这天下间的药物就如同北麦南稻一般,各有其生长的环境,然现今正值动乱之时,南北之间的调度甚为不易,要寻到看诊的医者也不容易,有这个寻人寻药的时间,人已死了三回了。”

乔琰的这个说法稍显夸张,可华佗还真没有反驳她的办法。

他是个神医却不是个神仙,做不到点草成药,先前在各地诊疗的时候也只能尽量变更药方,让人便于配置而已。

但他听乔琰的语气,好像是有些想法了,便问道:“君侯的意思是?”

“我想出一本书,请元化先生负责编纂,叫做《备急方》。”

“其中的一部分,是对现存病症的记录,务求将不同的表征尽量记录下来,以便突发急症之时可判断其归属。”

“第二部 分就是我先前说的,将一部分大药方简化为简便易得的小方,适应于乡里乡间。这件事不能让粗通医术的人来做,只有让元化先生承担此事我才放心。”

事实上在百年后就有这样的一本医术问世,出自名医葛洪之手,叫做肘后备急方。

意为随时可以从肘后这种便捷易得的位置将其取用到手。

三国时期大疫横行导致的医术发展,以及战争所带来的对医者的需求,在葛洪所在的时期,促成了这样一本更能普适于民间的医书形成。

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样的医书要到西晋时期才出现,未尝不是因为天下动乱中,医者的行医遭到了极大的桎梏。

在类似于医院的医道寺出现之前,虽有医馆的存在,医者的诊疗还是更偏重于单体的行医。

可乔琰有这样的条件,也有这样的远见来支持华佗和吴普去做这件事。

乐平月报上所刊登的医学小常识是一种推广的先行尝试,现在才是真正以系统的方式来执行。

以华佗的眼力并不会看不出来,若是能形成这样的一本救急医术,能带来多少好处。

凉州并州目前相对来说稳定的局面,也确实适合他来专心成书。

毕竟华佗的家乡沛国谯县,此时正因为刘备奉命征讨袁术之事而处在战火之中。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前来了。

他问道:“那么敢问君侯,若此书能成,该当如何推广使用?”

乔琰虽然没有用肘后备急方这个听来更像是随手可得医书的名字,但备急方的备急二字,已不难让华佗看出乔琰想要将其推广开来的野心。

光是将书放在乐平书院或者是州府中存档,肯定达不成她想要实现的目的。

当然,他会问出这个问题,也就代表着他对乔琰提出的建议是同意了。

闻听此言,乔琰心中舒了一口气。

靠着胡椒这种新鲜玩意,不能保证能将华佗长久留在此地,但著书立说可以。

著书期间他总也得诊疗和带弟子,以便扩展病例,这样一来,并州的核心医疗能力就有保障了。

有了华佗在,她也可以适当地将吴普工作的重点往军事救急的方向转移些,还不至于因为给他丢的任务太多而觉得有些内疚。

此外,虽然华佗的外科手术能力是开创先河的存在,但他的内科也并不差,尤其是他在妇科和儿科上的造诣,等他确认长期留在此地,乔琰就有的可以挖掘了。

至于华佗这个如何推广的问题,乔琰回道:“以乐平侯纸的质量,要进行记载抄录不难,而后先以一乡一亭一里的长官各自手持一份,在必要的时候便于查询,我会让人将其列入并州政务考核的项目中,由假佐从事监管。”

这个操作方式,以她并州牧的身份不难分派下去,对于华佗来说,也是一颗定心丸。

而在她送华佗去找吴普这个弟子会合的时候,乔琰想了想,又道:“说来还有一事,想同元化先生商量。”

华佗笑道:“我现在算是知道,为何我那弟子会想请我来救急了。”

乔琰这真是将压榨劳动力发挥到极致了。

备急方这本预设的医书要想完工,已是个极其可观的工程,可她倒好,还能在这个时候想出些别的事情。

但一听乔琰所说之事,在医道上向来谨慎的华佗不由端正了面色。

乔琰问道:“元化先生应当听说过虏疮?”

华佗颔首,“此病发作之时头面起疱疹,随后遍及全身,由红转白,触之即破,纵然不死,也会在皮肤上留下紫黑疮癜,期年方愈,我在中原行医之时曾见过。敢问君侯麾下可是有人得了此病,需尽快与人隔绝才是。”1

“那倒不是。”乔琰回道。

虏疮就是天花。

这病症在汉光武帝时期因南阳交战,从胡兵中产生的,故而被命名为虏疮。

她继续说道:“我此番让人行于丝路,除了带回胡麻之外,还在贵霜听说了一件特别的情况,说是有一户人家的牛得了这种虏疮,传染给了养牛的人,但病症远比寻常的虏疮要轻。在痊愈后恰逢此地有虏疮扩散,唯独此人并未被感染,我想请元化先生如有空闲,也能研究一下此事。”

医疗病症的症状和名称,在如今经常没有明确的划定,大范围的传染疾病,就统称为大疫。

但大疫也是分很多种的,包括瘟疫、痢疾、麻风等等。所以中平年间的那一次大疫,乔琰只能用笼统的方式来防治。

这种情况直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才有所改变,出现了明确对天花、钩体病、黄疸性肝炎等病症的记载,而这些其实也极有可能出现在大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