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472)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但郑玄却是持续了十几二十年的聚徒授业,是将弟子也教导成未来的大儒。

在这长时间的言传身教中,他的弟子也大多承袭了他的性情人品。

郑玄便在与乔琰的随后交谈中提到了两个人。

一个就是在姜冏和汉阳豪强的对话中所提到过的崔琰。

“崔季珪年少性朴,不善言辞,然入我门下后就发觉,其早年间自学论语韩诗颇有所得,实为智士。”谈及自己的弟子,郑玄在言语中也多了点欣慰,“他性情刚直,有持节谏言之能。若朝纲恢复,必为尚书之才。”

“国子尼亦然。说来此子与烨舒有些缘分,并州屯田事宜井然,子尼也曾有相关之言。我观其才,实为国器,非是深造经学可限,烨舒如觉他可用,不如委任一民生庶务之职。”

国渊其人,在历史上担任的也正是屯田相关的工作。

在郑玄的教导下,他人品出众,眼界开阔,更因为精通术算而能清楚明辨授田于民的种种事项,尤其是在一个区域内到底应该设置多少官吏和考察人员。

哪怕乔琰不急缺治理人才,都必须要将他给留下来。

更别说是如今这样的情况。

并州境内因为数年间的积攒还算处在正轨上,凉州却还是百废待兴的状态。

在乔琰不能舍弃并州,将过多的屯田官吏往凉州迁调的情况下,随着郑玄一道送上门来的国渊,她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错过的。

甚至,不只是国渊而已。

郑玄的弟子规模,始终保持在一个不小的数目,其中很可能有人根本没跟郑玄说上过几句话,但能被他筛选出来的,几乎都不是简单的人。

有些人并未表现出在政治上的才能,但很可能只是早前没有这个机会而已。

现在并州凉州有这个施展的平台,总会有人跳出来的。

而当并州手握蔡邕、郑玄、管宁等人后,进一步拥有了作为文化中心的吸引力,她也可以在挟制世家子弟为人质,以就读乐平为利益诱惑之余,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

她不可能永远靠着世家子来作为自己手下的文官,所以她需要一个培养黔首子弟出人才的体系。

人手名望已够,可以开始规划此事了。

她心中急转,却只是对着郑玄回道:“不知国子尼是愿意任职于并州,还是放手一搏扶困凉州?”

郑玄回道:“此事便不必问我了,我只负责荐才,牵线搭桥罢了,可不负责还要将对应职位都给想出来。”

言外之意,让乔琰自己跟国渊去谈,他在此地继续钻研学术。

但有这句话就够了!

人才已上了门,她实该自己来添上最后一把火。

乔琰又朝着郑玄行了一礼退了出来,盘算着明日便找国渊和崔琰谈谈。

此刻天色已晚,她还是先回乐平住处歇脚。

然而她刚走出不远,便见前头聚拢了一群身着乐平书院制服的小童。

不等乔琰走近,其中一副领头人做派的女孩儿,忽而抓着身旁小童的衣袖,朗声说道:“陆议这小子,以后就是我吕令雎罩着的,你们不许因为他是从庐江来的就欺负他。”

“陆议,把你念过的书背给他们听,省得他们觉得自己本事高人一等。”

乔琰扶额,顿住了脚步。

她的乐平书院已经发展到这种环节了吗?

第181章 书院新人

但凡涉及到学院,乔琰的脑子里就下意识地蹦出来了打脸逆袭、莫欺少年穷的字样,很难说是不是因为穿越之前的某些熏陶。

乐平书院到底也是书院,吕令雎这些三年前被她归并入乐平幼儿园的,如今也已经进入了正儿八经的学院课程学习,有这等更社会的场面似也不奇怪。

再想想乐平书院中的主体是并州人……

并州为北疆,扬州为南蛮,彼此之间合不来也是常有的事。

可当乔琰的目光转向了陆议,也就是后来的陆逊对面的时候,她忽然意识到,眼前的场景可能并不是什么学院歧视欺凌。

因为站在那里的人是郭淮。

当年郭淮还被郭缊以开玩笑一般的口吻问及,能否让此子拜师蔡邕,到如今已从当年的三岁变成了九岁。

三年前乔琰亲率大军进攻鲜卑王庭回归之际,还与郭淮在雁门郡见过。

这孩子不怕生,也不怕军事,观其表现灵慧,言谈举止也颇有礼数。

再若算上乔琰对他的一些刻板印象,他可怎么算都不像是瞧不起陆议而挡在这里的人。

还让吕令雎搞出了这么一个社会我吕姐的场面。

那就有点意思了。

而此时在她看不到的角度,陆议的脸上闪过了一丝无语。

他人虽年少却很老成。

几年前父亲过世,他便跟随自己的叔祖父陆□□活,住在舒县念书。

袁术发兵庐江,打破了他一度恢复到平静的生活,让小小年纪的陆议眼看着叔祖父调度舒县兵力守城,苦苦坚持。

他的心智也在这几个月间飞快地成熟了起来。

但即便早熟如他也没想到,舒县会紧跟着迎来了从西面而来的孙策援军,又有姑姑陆苑从并州而来,要将陆氏族人接走一部分往并州避祸。

叔祖父不肯离开,却也知道以扬州各郡和袁术之间的争端,此地迟早生乱,加之西面荆州刘表不是个好邻居,便同意让陆苑带走了数十人。

其中就包括陆议。

抵达并州之后,陆议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塞进了乐平书院就读。

乐平书院内的一切对陆议来说都是新鲜的,尤其是单独分出来给十五岁以下孩子的藏书楼,对陆议来说更是有趣极了。

就是书院里的同学好像过于热情了。

他窝在藏书楼里翻阅书籍的时候,就听到了那个名叫吕令雎的姑娘支使着一群同学,商量要如何让他快速融入集体,按照她的说法就是——

“那新来的陆议太沉默了,明明名字带了议却是个木楞子,我们得先给他一个发挥表现的机会,比如说我们之中来个人去挑衅他,让他拿出自己的真本事来,然后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说,凭他的本事可以跟我们一起学习。”

“万一他没这个本事怎么办?”有人发问。

吕令雎想都不想地回:“那怎么可能?陆从事有这个本事,做侄子的也不能太差吧。”

这个强盗逻辑配合上吕令雎的表情,让明明觉得其中问题很大的郭淮都愣是没敢抗议。

并不知道他们的一番商量都落入了陆议的眼中,吕令雎理直气壮地又说了下去:“再说了,他就算只会写个一二三,难道我们就想不出词来夸了吗?这可是来乐平书院就读的头一个南方人,万事开头难,不能让他在这里不适应。他背个硕鼠我们都要夸他通晓民生,听明白了没?”

“……”窝在阁楼上的陆议已经被并州作风给惊呆了。

在吕令雎这种指挥下,要用特别的方式让新同学融入集体这件事就算是敲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