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471)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贼寇是如此,对境内的其他势力也就更是警惕。

在这等情况下,郭嘉不得不来上一出借力打力。

他先是找上了此时困居在徐州和青州之间,犹豫于何去何从的管亥。

而与郭嘉同行的不是别人,正是梁仲宁。

就像要说服白波贼来投,让褚燕前去最有说服力,那么要说服管亥,自然是梁仲宁好使。

郭嘉去的时间也正好。

但凡他再去的时间晚一些,管亥都已打算投奔臧霸和昌豨去了。

这两人名义上暂时是陶谦的手下,但实际上性质跟接近贼寇,对于管亥来说也更有容身的可能。

但郭嘉和梁仲宁的这次到访,改变了管亥的计划。

当然,光是靠着梁仲宁当然没用。

这些在中平、光熹年间复起的青徐黄巾之所以还打着黄巾的名头,可不是为了继承张角的遗志。

他们纯属是想不出个靠谱的口号,琢磨着已过了些年头了,乔琰辩论张角的影响力消失得差不多了,便本着自己没文化、不如借用现成理论的说法,重新用着黄巾的名头。

管亥也算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像是符水治病这种最让人记住其危害性的东西绝对不能再用,但分田产这种利益口号还是保留了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黄巾不一定是黄巾,管亥和梁仲宁也不是一路的,这其中没有什么感情牌可打。

但有一点倒是可以用来说服管亥。

连梁仲宁这种被迫起义的人都承认并州的民生和乐,连他这种一度被乔琰坑没了势力、落到戍守边疆境地的人都承认乔琰乃是当世人杰,也的确是真心诚意地为对方效力——

他为何不能选择跨州而过,去并州给自己谋取一个未来呢?

郭嘉随后给他指示的一条路,也确实有其可操作性。

在袁绍的青州军朝着他发动围剿的时候,管亥在郭嘉的指挥下分兵两路,一路依然和袁绍的部从玩捉迷藏的游戏,一路直入高密,劫持了郑玄和其门下的数位入室弟子,比如崔琰和国渊等人。

时人对大儒绝不敢擅伤,故而当管亥让人传信给袁绍,他只是想要给自己寻一个安全遁入徐州,投靠臧霸的庇护,这才请郑玄走一趟的时候,袁绍不疑有他。

早在试图阻碍乔琰进军的时候,袁绍便已在沮授的建议下,邀请郑玄入邺城筹办太学,可惜遭到了郑玄的拒绝。

突发郑玄遭劫一事,甚至让他觉得,这也未尝不是个说服郑玄的好机会。

北海与东莱,到底因为地处荒僻而容易生乱,郑玄又年事已高,实在不如前往邺城安定。

然而一入徐州,这支黄巾连带着被挟持的数十人就都没了踪影。

袁绍意图追入徐州探查,可那臧霸声称自己非但没有见到郑玄等人,就连扬言要投奔于他的管亥都不曾见到。

徐州也毕竟不是袁绍的地盘,他只能止步于此。

等他再一次收到郑玄消息的时候,对方已经不声不响地到了并州的地盘上。

这一路他是怎么过去的?

在并州对外传出的消息里也只是说,管亥此人在半道上觉得进入徐州便要为人所驱策,难免不自由,还不如看那泰山郡太守应劭是个没大本事的人,在这地方占山为王。

所以他仅在徐州涉境而过,未曾停留就已经转向去了泰山。

然而郑玄在路上言辞恳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令其打消了这个祸乱民生的想法。

可管亥担心,再回青州难免为袁绍所剿灭,便以身边流民也想活命为由,恳请郑玄为他指一出路,最终自兖州而过,投向了并州。

等到了并州,他本应当将郑玄送还,但因郑玄故交蔡邕、刘洪都在此地,以经学、天文、术算相询,郑玄便先暂时留了下来,归期不定。

这种说法——

也就是在明面上过得去。

反正袁绍是不会相信半个字的。

管亥所携带的人手,在被袁绍击溃后也还有千人上下,这一路穿州过境,到底是从何处得到的支援,让他们在路上没因为饥饿以及寒冻断送了性命?

其中必然有蹊跷。

而若乔琰愿意回答的话必然会告知于他,那正是东海麋氏以商队做出的支持。

在乔琰的授意下,郭嘉于信中告知于麋竺,他在前年送来并州的几份礼物,让乔琰在拿下武威后得以重启丝绸之路,一旦从此间丝路上有所得,在中原地界上的经销权限只会属于麋竺。

乔琰在凉州境内的攻伐得手,也让麋竺确定,他在当年做出的投资选择绝没有出错。

如今只是需要再支出一笔粮食和冬衣供给而已,对他来说实不算是麻烦。

靠着这一笔支援,这队从泰山郡入鲁国后的队伍改扮成了商队的模样,再难看出他们曾经是青州境内的流寇。最终成功抵达了并州。

袁绍气都要被气个半死,但他又没法斥责于乔琰将郑玄给绑到了并州这件事。

连郑玄自己都对此没什么意见的情况下,他没有这个置喙的底气。

他也没法斥责于曹操,问及有人从他的兖州东郡经过,他为何没有做出阻拦。

谁都知道,东郡是个狭长地带,管亥等人是走的济阴、陈留而过,只经过了东郡的最西侧边境,就进河内郡了。

那么他与其怪曹操,还不如怪河内太守王匡在此地为了树立威信干出了多少蠢事。

要知道如今的上党郡从事常林就是被王匡给逼入并州的。

郑玄想借道河内进入上党郡,当地人只会为其打掩护而已。

偏偏在此时还有郑玄依然被留在高密的弟子上书于他,言及想要借道青州冀州,前去并州追随于老师左右。

袁绍怒意高涨,却深知,他只要不想出现士人路死冀州的景象,就得将他们好好地送去并州。

但这虽是乔琰在跟袁绍的抢人博弈中占据了上风,郑玄来到并州后的所见所闻也让他觉得来此值得,乔琰该跟郑玄致歉还是得说。

眼见乔琰眼露诚恳,郑玄摆了摆手:“非常之时,为非常之事罢了。”

若无乔琰进一步改良纸张,如今的书籍保存依然用的是竹简而不是纸。

但郑玄在乐平见到了各种已转换为纸质记载、装订妥当、保存环境严格的书典,只觉在如今的环境下,她敢说此地才是令人可以专心经术之地,并不是一句信口胡说。

她将袁绍所拥戴的刘辩视为伪帝,不希望对方构建起一个吸引士人学子前去的学术中心,进而混淆正统,故而让人将他带来此地,从她的立场出发也都说得通。

至于过程如何,在结果尚好的情况下不必多说。

“有郑公的这句话便好了。”乔琰面色舒展了几分,又道:“郑公在此,乐平学业兴盛景象便在眼前了。”

郑玄和卢植的情况不太一样。

卢植在涿郡授课,只是他在官场沉浮中其中一段被闲置的时间里做出的选择而已,在遴选弟子的时候更倾向于给家乡人施恩开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