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466)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有地有钱……

这越听越像是个对羌人来说和美梦一样的待遇。

迷唐听着外面夜幕降临而发出呜咽之声的寒风,辗转思考起自己的去处。

有一个外语办的选择在,但凡是有一些远见的人,都知道应该去试一试。

可语言这种东西,并不是想要快速学会就能学的。

她时常听人说,这其中也要有些天赋。

那她有没有这个天赋呢?

她刚想到这里,就对上了被帐篷缝隙里投进来的微光映亮的一双眼睛。

虽然明知这是她临床的同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又或许是因为换了一个环境,这才没能快速入眠,迷唐还是被吓了一跳。

但帐篷内安顿着的羌人不少,她只能极小声地问道:“你怎么还醒着?”

被她询问此话的同伴是个圆脸姑娘,年纪并不大,只在二十上下的样子,她朝着迷唐靠近了些,用同样小声的声音回道:“那个接待办的人走前,我又多问了他两句。你知道吗,他先前说各个做事的地方吃用之物不同,还真不是瞎说的。”

“那造物办因和农事处互助互惠,蔬果干粮管够。纺织办因为要接触胡麻,饭食里放的油水尤其多。建造办干的都是体力活,别说是今日的那种肉脯,就算是炙肉焖肉也不少见。接待办还有茶酒可用,以示体面。外语办就更不用说了,说是和大儒弟子共吃穿。”

她不无唏嘘地感慨道:“我现在觉得那位并州牧真不是一般的汉人了。”

“……”迷唐很想说,这句评价其实早该在她们见到河湟境内景象的时候就发出来了,好像不应该是在知道这些地方有什么吃的时候!

但看着同伴满含希冀的目光,迷唐下意识地问道:“那你想吃哪——”

“不是,”她连忙改口道,“我的意思是,你想去哪一处?”

在这怒风呼号的夜晚,这些刚进入湟中的羌人正在面临对她们来说至为关键的抉择。

要不要留下?要去哪一处?

她们在明日最好就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

这无疑让人辗转反侧。

乔琰也还未曾入睡。

她此时不在武威,而正身处在金城郡州府的书房之中。

湟中羌人入境,给金城郡这边的压力不小。饶是程昱已经在操持并州庶务的过程中,积攒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不可避免地要为防止事有错漏而忙碌到晚。

这么一比较,乔琰还得算是个闲人,便干脆自己跑来了一趟。

程昱对乔琰这种突击到访检查工作没什么压力。

而以他对乔琰的理解,她显然是有事要说。

果然他进屋不久,就听到乔琰问道:“自羌人入境后,金城郡内新增归于州府的牛羊有多少?”

程昱并未犹豫,给出了答案:“合计六万多头。”

六万多头牛羊,不意味着有六万羌人归附。

而是因为处在寒冬季节,牲畜因养护不当而病死的情况并不少见。

对有些投奔湟中而来的羌人来说,与其将其继续留在自己手里,由自己承担这个损失,还不如让州府来养。

反正州府会给出一个对他们来说合适的收购价。

六万多头?

乔琰转动着手中的一枚五铢钱,透过其中的孔洞看着面前的烛火,心中斟酌着这个数字。

这不是个小数目。

哪怕是被她给震慑住了的鲜卑,也只是以每年两万头的数量上贡而已。

不过接下来这个数额大概会持续减少,乔琰也会有意限制这个数目的过快攀升。

活着的牛羊一方面是资源,一方面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所以她这趟前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

她沉吟片刻后说道:“年节将至了,仲德先生觉得,若是将其中的万头羊宰杀,运送到并州各郡,以稍低于并州市价的价格将其兜售给并州民众作为年礼如何?”

并州吃得下万头羊的份额,在年节将至的时候以稍低于市价贩售,甚至还能小赚一笔。这个数额也不至于打乱物价。

但乔琰此举的目的,并不在赚钱。

程昱若有所思地问道:“卖羊所得的五铢又当何用呢?”

乔琰抬眸朝他看来,回道:“自然是用于凉州五处办事地支出的工钱。”

程昱抚髯而笑:“那么君侯这招就是好计!”

别看并州人随着亩产增加,又在州府收购粮食后手中的五铢钱增加了,但在早年间门形成的消费习惯影响下,他们更习惯于将钱握在自己的手中。

除非有便宜可占。

而新到手大半的凉州则是相反的情况。

民众手中几乎没有五铢钱,只有能置换钱币的货物。

准确的说,他们也并不习惯于使用五铢钱,只因多年来凉州的战乱让他们确信,唯有物品才是能保值的。

可现在,乔琰要重塑规则,也要让这些人去适应她所创建的规则。

第一步就是——

让钱流通起来!

也让使用五铢钱买卖易物的规则,渐渐变成牵绊住这些羌人的另一条锁链!

第179章 新年酒会

董卓和韩遂的发展方式已经证明了一点,要想将一群羌人团簇在自己的身边,并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但这种有利可图的拉拢方式可以得到一时的拥护,却绝不利于长治久安。

所以乔琰必须在对方为环境所迫前来的第一时间,就拿出自己治下凉州的现状造成震撼,又拿出自己的一套逻辑,将羌人给束缚在其中,以防再出现大汉治理凉州之中,羌人降而后叛、叛而又降的反复。

这百年羌乱造成了一个后果。

或许在最开始的时候,羌人的反叛是因为外地人主政西北,又防备西北豪族,导致一直没能出现州府和地方之间的互惠互利。

作为内附弱势群体的羌人不但要承载着劳役兵役,还要被作为当地豪族的出气筒,所以他们不得不反。

但局面发展到了现在,谁要是天真地觉得给他们尊重待遇,就可以让他们回到百年前的状态,以为“羌人本善”,那才真是个蠢货。

起码也得等到他们的开化程度变高,等到他们和治理凉州的乔琰之间形成足够的羁绊,再来讨论这种问题。

先让他们握着五铢钱吧,塞进正经交易的套路里。

再让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学会汉话,加入到凉州建设更关键、待遇更优渥的岗位中,自然而然就能引发学习汉话的风潮。

乔琰并没有苛待于只会说羌语的羌人。

但这种肉眼可见的差异待遇,让这一批抵达湟中的参狼羌人,暂时先忽略掉了去哪儿吃的纠结,而是先去外语办申请七日的学习。

当然了,乔琰不是做慈善的。

这七日的尝试期间所需的吃住开销,都需要由这些羌人自己承担。

好在,因为在出征凉州之前就已经形成的军粮制作体系,和提早在秋季准备好的棚屋,让这笔开销被压在一个很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