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465)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结果现在她闭目一想,就觉得自己好像看到这个将军把手中的枪一放,给她递了本养猪手册过来。

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劲,但迷唐也说不上来。

她已被接引员随后所说的话吸引去了全部的注意力,暂时顾不上思考其中的违和感。

“制作农具的地方稍微特殊些,需要审核你们所属的种号在十年内有无参与过反叛大汉的军事武装行动。毕竟要跟铁器打交道,审核严格一些也是应该的。”

迷唐点了点头。

羌人最开始反叛大汉的时候,甚至能以竹木取代戈矛,以木板桌案来充当盾牌,在这样粗陋的武装下截断了陇道,若真让大量人手拿着锄头铁器,还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好在,她们这趟前来湟中的参狼羌,最多就是在寒冬过不下去的时候,往陇西郡打打秋风。

但随着马腾父子占据陇西郡,马超把参狼羌打了个抱头鼠窜,她们甚至都没能参与到韩遂兴兵聚拢羌人的行动中。

这种查举资历的情况,对迷唐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

让她觉得有点意外的是,乔琰好像在对耕作用具外传的提防,要远低于对羌人兴起叛乱的警惕。

她不怕有人带着农具逃跑吗?

但若是乔琰能够听到这个问题的话,必定会回复她,在凉州大范围贫瘠的土地上,最后真正能实现高产的,只有她让人在秋季已开挖蓄水灌溉工程、又严格按照各个流程安排农事的地方。

数百年前的无弋爰剑通过教导羌人耕作之法而成为被他们公选出的首领。

那么有这种传承在先,愿意接受“游戏规则”的羌人,自然不会选择带着工具离开,而是应当团簇在她这位新“首领”的身边,以形成更大规模的族群部落。

在有人试图夺取耕作农具而逃之前,乔琰有这个自信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

只有留在此地,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甚至比起这些羌人,对她来说更应当叫做外人的,是还留在此地的刘虞。

冬日的大雪封山阻碍了刘虞回返幽州的路途。

也或许他还想要看看乔琰到底要如何利用卢植和荀爽的弟子教授羌人学习汉话,所以才继续留在了这里。

但乔琰并不太需要防备于他。

刘虞这个人的道德观念太高了。

这对他本人和对幽州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一旦天下有变,幽州的民生安定、粮价平稳以及和乌桓之间门的关系融洽,都极有可能因此在转瞬间门为敌人作嫁。

但这对乔琰来说显然不坏,因为这意味着,他是个和崔烈不相上下的吉祥物。

刘虞清楚地知道,自己按照地缘划分,和乔琰其实是站在敌对的立场上的。

他可以出于忧虑民生和大汉边陲动乱这样的理由来劝阻乔琰进军,却不能在身处此地的时候,将她治理凉州并州的手段搬运到东面朝廷去。

不管他是真这样想的,还是只是需要对外建树起这样的一个形象,总之在这种道德准绳的限制下,哪怕乔琰很干脆地往后退了一步,将火石寨军屯移交给了皇甫嵩和刘虞来管,刘虞所做的也只是约束此地羌人的举止,和统筹粮食生产入库之类的事情而已,从未深入接触过种植的工具。

刘虞这种“知情识趣”迟早要让他有大麻烦,但这显然不是乔琰有空闲去关注的事情。

她要的只是她在凉州地界上的造物办可以顺利地开展,也作为冬季收容羌人的一个重要去处。

在这座湟中河谷的收容“城”内,那些参狼羌人面前的接引人已接着说了下去。

“第二处是纺织办,这地方目前所需要制作的东西只有一样,就是油布,所以招募的人手也不多。”

他没解释为何要制作此物,但就算他面前的这些羌人将此事问出来,他也回答不上来。

这是乔琰专门下达的指令。

要想制作油布,在南方地界可以用油桐,这也是最合适的材料。

可惜在凉州并州这种相对干旱的环境下,油桐树无法正常生长。

好在还有一种已经在这二州地界上种植的作物提炼出的油,也符合干性油的特征,就是胡麻油。

这就给了乔琰在越冬时节生产油纸和油布的条件。

“第处是建造办,这地方征用来做的事情相对要耗劳力些。”他指了指依然在落雪的帐篷之外,说道:“你们应当也看见了,有些地方的积雪需要有人清扫,河道与水渠的在雪霁时候也需要继续开凿,还有就是你们见到的往来于湟中和西宫盐池之间门的搬运队,同时还有另外的一支,负责武威郡和西北盐池之间门的往来。”

“但也不用觉得这就是个苦差事,往来趟,所用工具的磨损在限度内、盐卤运送的数量达标,这个冬天就可以歇着了。”

对羌人来说,在有抵御严寒之物的装备条件下,穿行于雪原好像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事。

迷唐朝着周围扫了眼,发觉有不少人对这个选择颇为意动。

毕竟他们在路上就看到过姚嫦所率领的运送队伍,从衣着到武器,看起来都是十足的体面。

接引人并未对他们的倾向性做出评价,只是接着说道:“第四处是接待办,你们应该猜到了,我就是隶属于这里的。但我们有专门的选拔条件,需要形象与表达能力具佳,需要对凉州的情况知之甚多,以及——”

“需要会说汉话,能给君侯手下的军屯民屯负责人汇报消息。”

“汉话?”迷唐的眸光一动。

看着这接引人在此地侃侃而谈,她对这个位置也颇为向往。

可光是这一条,就足以筛选掉绝大多数的人了。

比如说她。

接引人继续说道:“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五处了,这个地方被君侯命名为外语办,是专门教导羌人学习汉话的地方,近来还加上了让鲜卑人和匈奴人学习汉话的工作。”

“如若能在冬日完成基础汉话的学习,不仅可以得到专门分配的田地,还可以得到一笔可吃用一年的粮食。当然,这地方不是那么好进的。”

迷唐想想都能猜到,这其中的限制条件必然不少,否则只怕人人都想挤破了头往那里去。

“君侯的意思是,如果前去一试的羌人能在七日内学会五十个汉语词汇,就被准允留在此地进修,无论这一冬能否学有所得,都可以顺利加入处军屯民屯中。若能学成,更会委以重任。”

这个委以重任的说法没有进行明确的限定,可也正是如此,才让人越发浮想联翩。

自进入湟中谷地后她们所见的种种场面,都与早年间门的印象有别,很难不让人有这样的直观感受。

接引人朝着她们露出了个友善的笑容,“你们可以认真考虑,不过最好是早做决定,毕竟住在此地要交纳五铢钱,去了对应的办公之地,不仅有正式落脚的屋子和棚圈,也有薪酬可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