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娇娘敛财手册(140)

三舅母摇头,“一时半会儿肯定回不来,扬州那边,事情太多了,等一一安顿下来,怕是要到腊月了……今年过完年,我们带着平哥儿依旧回扬州。”

杨萱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却是能够理解三舅舅的做法。

毕竟扬州是辛家的根基,有辛家的族人。

三舅舅被除族,但平哥儿却有可能再入辛氏族谱,重新振兴辛氏门楣。

……

从三舅舅家里出来,几近午时。

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路旁枝条没精打采地垂着,树叶都蔫巴巴地打了卷儿。

路上行人少得可怜,大都坐在树荫底下乘凉。

只有她们几个,顶着大太阳,沿着西江米巷往东走。走不多远,忽听杨桂嚷道:“姐,姐,那个人我见过。”

杨萱疑惑地抬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有个人正从六部出来。

戴乌纱帽,穿青色官服。

果然是见过的,就是昨天才在清和楼遇到的程峪。

杨萱没打算上前厮见,毕竟萧砺平常极少与程峪碰面,她眼下又没有为难之事,只是偶然至此,没有必要去打扰他。

岂料程峪已经停下步子,站在路边,等杨萱走近,开口问道:“二姑娘,你前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

显然是误会了,以为杨萱特意来这里寻他。

杨萱很有些奇怪。

不是说好的分不清人脸吗,怎么一下子就认出她来了?

而且,她昨天穿的是碧色袄子,今天穿的是湖蓝色,并非同一件。

心里疑惑,面上却不露,低声解释,“没有什么特别之事,我是经过此地……”忽然想起匣子里的房契,又改了话头,“是想请教一下大人,这附近可有房产经纪,我有铺子想往外租赁。”

杨家乃书香门第,祖上几代都没有开铺子的,杨修文略懂农事,对于工商却是一窍不通。

而杨萱更是,只会逛铺子,不懂得如何打理。

铺子攥在手里不能空放着,最省心的就是赁出去吃租子。

程峪问道:“铺面在哪里,多大地方?”

杨萱忙将房契拿出来。

程峪认真看过,打量杨萱两眼,“租赁之事不用急,依我之见,还是先往顺天府去备了案再做打算。”

杨萱不解。

有房契在手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去备案?

程峪解释道:“铺子地角极好,价格也不便宜,可你一个姑娘家,若是房产经纪欺你年幼不经事,又或者是租户不讲理,另行做了假的房契强占你的铺子,届时可无从说理去。去官府备案就是个认证,不过要交三分的契税。”

三分的税就是一百两银子抽三两税,三千二百两银子要抽去九十六两的税钱。

难怪很多人不愿意去备案,这税钱也太高了。

将近一百两银子,他们三人节省点花,可以吃用七八年不成问题。

程峪见杨萱犹豫不决,便道:“二姑娘手头若不方便,我这里尚有些银两,一时半会儿用不上,暂且借与姑娘应急。”

“不用,不用,”杨萱怎可能随便借别人的银子,连忙推辞,“我有银钱,就是觉得不太值当。”

程峪很肯定地说:“值当!不瞒二姑娘,这附近的铺子能买到手都是赚,多少人惦记着想买买不到。”

杨萱见他说得如此笃定,便道:“那就依程大人所言去顺天府备上案。”

程峪看看天色,伸手指了不远处一家面馆,“顺天府距这里有些路程,你们先去吃碗面,我去叫辆马车。”

杨萱上次去过牢狱,知道路途不短,便点点头,带杨桂去面馆等着。

不等吃完面,杨桂喊着尿急,杨萱向伙计问清茅房方位,让春桃带着杨桂去小解。

这时程峪从外面进来,站在门口四处打量着。

面馆里只七八桌客人,除了两桌全是大老爷们之外,有两桌是一家四口,其余三桌则是女眷。

程峪目光在这三桌女客之间逡巡,犹豫不定。

杨萱正要出声招呼,杨桂已洗过手蹦蹦跳跳的跑过来,程峪眸光一亮,急步走过来,含笑道:“马车已经找好了,不知姑娘几时能动身?”

“这就可以走,”杨萱掏帕子给杨桂擦干手,目光不经意看到杨桂前襟缝着的麻布,顿时了然。

昨天他们是两个姑娘带一男童,今儿也是,而且男童身上缝着麻布。

两下一对照,能认出她来也不出奇。

马车正停在面馆门口,杨萱三人坐车,程峪却是骑一匹灰色小毛驴,不紧不慢地随在旁边。

约莫两刻钟,行至顺天府衙,程峪栓好毛驴,吩咐车夫在门外等着,径自引杨萱到户房去找经承。

经承跟程峪认识,非常客气,看了眼房契,二话不说,当即唤来一名胥吏另外按照官府的制式房契重新填写过。

因杨萱是女子,除非自立女户,否则不得拥有私产,买方签名处便由杨萱代笔,写下杨桂的名字。

经承还格外开恩省去了六两税银,只收了九十两。

也不知那六两的空缺最后会着落在哪个胥吏头上。

才只一刻钟,事情便已办完。

杨萱诚心实意向程峪道谢,程峪淡然一笑,“一家人,无需客气。对了,你这铺子是做什么的,打算收多少租子?”

杨萱如实相告,“是三舅舅赠予的铺面,今儿我才知道,还不曾去看过。”

程峪不假思索地说:“正好我要回衙门,顺路去看看再做打算。”

一行顺着原路走回南薰坊,寻到那处铺面,杨萱打开门。

里面果真是才刚收拾过。

墙上粉了白灰,干净明亮,屋子隔成一大一小两间,大间在外面,已经架起许多木头架子,小间在里头,靠墙做了两只直通到顶的榆木柜子。

程峪里外仔细看过,对杨萱道:“收拾成这样租给别人可惜了,我看开间笔墨铺子正合适,这儿离六部近,旁边又有个皇史宬和翰林院,六部一年到头写不完的文书,笔墨耗费大。不如寻个可靠的掌柜替你掌眼,自己开铺子……这附近的铺面每个月租钱大约都是十两左右,核算下来每年百两银子,可要是自己做,每年净赚三四百两银子不成问题。”

杨萱苦笑,“实话告诉大人,我自己怕是不行,我除了家里兄弟姐妹几乎不曾结识外人,到哪里去寻可靠的掌柜?而且,也不知道去哪里进货……”手指无措地揉搓着帕子,脸颊已经红了一片。

程峪目光从她纤细的手指移到柔嫩得几乎能掐出水来的脸庞上,微微叹口气,“要不这样吧,我给你找个掌柜,本钱也是我出,每年你分我一成利……总归比你往外租要合算。”

杨萱毫不犹豫地应声好,又道:“本钱我有,不用麻烦大人。”

程峪扫她一眼,没吭声,背着手绕着屋子转了两圈,停在杨萱面前,“暂且就这么定下,我尽快找好人,能早一天开业就早一天开,否则白放着也是放着。你想好了要给铺子取个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