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再许芳华(1085)+番外

作者: 刹时红瘦 阅读记录

哪知宾客们一入王府,却并没男女分流,而是被司仪一并迎往宴厅,大家这才醒悟过来楚王是要携王妃同席宴客。

那一日,与宴宾客亲眼目睹了楚王与王妃携手而出,并肩共坐上席,笑语妍妍地举盏答客。

一个气宇轩昂,温文尔雅,虽威严不露但惊才逸绝实不容人小觑,一个端仪雅姿、丽质天成,频笑间明眸善睐使人如沐春风。

举宴宾客一时难以将目光移向别处,似乎那些琴瑟弦唱、婀娜舞姿尽都沦为黯淡,唯有上座一双夫妻,时而四目相交、会心一笑的心意相通成为关注焦点,让人心生羡慕。

没有人认为世俗礼规能将这对光风霁月的眷侣分开。

没有人再怀疑楚王是惺惺作态,言不对心,也没有人再质疑落落大方的楚王妃遭受过不堪启齿的污糟事。

甚至有人为曾经的揣测与猜疑暗怀羞愧。

而这场宴会后,楚王与王妃甚多出现在众人视线中,他们有时共乘一與游赏郊景,携手于秋水之畔,并肩在红叶蹊径,不少游人闲士都有幸与之邂逅,有那胆大上前攀谈者,楚王也不介意,竟然相邀一坐,谈古论今、交流经史,还有不少竟然得了王妃亲手沏泡的香茗,受宠若惊。

楚王甚至还携同王妃参与过一回士子们举办的茶会,那些早闻楚王琴艺惊绝而无缘亲赏的文士自是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诚请楚王能抚琴助兴。

虞沨的才名虽早有传扬,让人如雷贯耳,但他一贯不爱当众显摆,也从没在任何宴会诗会上展露琴艺,亲闻沙汀客琴音者屈指可数,但这一回,楚王答应得甚是爽快。

并笑请王妃与他联袂合奏。

在场士子大饱耳福。

这个秋季,楚州无论贵族抑或平民,不少亲身感触到楚王夫妇果然当得明珠玉壁、天作之合的评价,早前传言不虚。

这当然是虞沨有意而为,旖景归来,至少要让楚州民众坚信戚氏那番说法,王妃果然毫发无损,丝毫没有曾受污辱的惊痛情态,要止流言纷扰无端诟病,那么首先自己就要落落大方,身正形端。

两位主子当众大秀恩爱,众多侍卫婢女表示可以理解,但让关睢苑贴身侍候诸如秋霜、夏柯等婢“惊慌失措”的是,就算在家,王爷的举止也越发让人面红心跳。

虽说当年在锦阳,王爷也常有与王妃携手游园的时候,婢女们已经习以为常。

眼下却远远超出了“携手”的程度。

比如某日,王爷与王妃趁着闲睱坐于茶舍里各自看书,一旁侍女正在奉茶,就见王爷突地把书一抛,人往王妃膝上一倒,说了一句“困了,我小睡片刻”顺手就搂了王妃的腰……再比如某日,夫妻俩趁着风和日丽,将午膳摆在一处四面皆空的红亭,待膳后,一堆婢女正在收拾杯盘,王妃正品着一碗银耳甜羹,王爷就忽然凑了上前,竟当众亲吻了一下王妃的唇角,笑着解释:“王妃不慎,甜汤沾了唇角。”

王妃大羞,婢女们也是目瞪口呆,王爷却不顾王妃的“嗔怒”干脆搂了人长吻。

夏柯与秋霜立即背身,可怜的小丫鬟们没有这等定力,纷纷砸了手里的杯盘,好一片狼籍。

虞沨的反常不仅让婢女们不知所措,镇日“提心吊胆”几乎成了主子不诏大家就心领神会的避之千里,就连旖景也觉得诧异。

自从归来楚州,不需虞沨专门意会,她也明白王爷忽然热衷于与她“抛头露面”的用意,但往常在家,他也坚持形影不离,就算在书房接见幕僚议事,也多让旖景候于扇后,好吧,旖景认为这还不足为奇,因为一旦京都旨意抵楚,诏他们回京,接下来就要面临风雨莫测,让她多听听幕僚们打探来的各种隐情有个心理准备,将来应对起来才不会手忙脚乱。

但是,王爷除了每日一个时辰接见幕僚,基本不离寸步,无论大小琐事,梳发更衣沐浴洗漱都要旖景亲力亲为,当着婢女在场也全不收敛,动辄“偷袭”膳后在苑中散步,也不管是否众目睽睽,突然就是一个拥吻,实在让旖景也有些不知所措。

她隐隐不安。

某日清晨,她醒来,却见枕畔人呼吸急促,满额冷汗,触及掌心却一片冰冷,唤了好一阵才将人唤醒,恍惚地看着她时,目中似乎有不及掩饰的痛楚。

但他很快清醒,搂着她解释是做了噩梦。

旖景召见良医正,询问虞沨脉息,良医正却称一切正常。

可她就是不安,因为感觉到他似乎是在争分夺秒地珍惜与她相处的时候,似乎害怕这种时候会在某日戛然而止。

有时候她分明感知他偷偷看来的目光带着些微妙的哀凉,立即回应时,总能看见他及时展颜温柔一笑,又似乎并无端倪。

她忍不住询问多回:“远扬,你是否身感不适?”

他总会回以亲吻:“我很好,旖景,我只是觉得时间流逝太快,我们很快就没有这样的闲睱了,别胡思乱想。”

旖景归来的事自然会上禀天家,就算天子没有刁难之意,也会诏人回京问清受掳始终,再有太皇太后与大长公主是旖景亲长,无论如何也会让旖景回京一趟。

只这一去,怕是就不能再回楚州。

楚王府私下的消息流通尽在关睢苑掌握,事涉要紧当然密不透风,但王爷与王妃的恩爱和谐却被有心散布,当然让秦子若听了满耳。

她心中暗嫉,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因为她也明白,苏氏的轻松愉快并不会太久,天子的诏令很快会抵达楚州,到时才是决一胜负的时候。

在那之前,她必须隐忍。

而关于楚王妃平安归来,与楚王夫妻恩爱的佳话当然也从楚州为据点,四散传扬。

大君殿下的耳目轻易察知。

消息由薛东昌心惊胆颤地禀报至大君面前,他十分担心大君为此大发雷霆。

可他话音落后,一片沉寂。

大君甚至没有停笔,注意力仍旧集中在上谏施行科举的奏章上。

过了很久才说:“把耳目从楚州撤回。”

“那小娘子……”

“好好照顾,东华公主若是要来看望,不用阻挠。”

☆、第六百七十三章 圣令抵楚,不能饶幸

自从楚王奉旨清剿余孽,最终逼出了戚家堂的“阴山娘子”交待王妃的行踪,王妃能否平安归来以及这年余的经历就成了楚州市坊间的热议话题,百姓们虽对“阴山娘子”不甚了了,但经过有心散布的舆论,大家对戚氏的作为与品性自认有了把握,再者民众也的确不曾受到戚家堂的祸害骚扰,一时同情声一片,大都希望朝廷能赦免戚家堂的罪责。

不过对于楚州贵族勋富而言,当然不会关注戚氏的祸福,自打楚王赴藩,无疑成为楚州城的最高掌权,对于这位少年时候就才名远扬的年轻王爵,贵族们无不好奇倾奉,拜帖源源不断送去王府,殷切希望得能楚王青眼有加,使家族在楚州的地位更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