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再许芳华(1084)+番外

作者: 刹时红瘦 阅读记录

子若轻睨得虞沨越发紧蹙的眉头,心里实在愉悦,却飞快地收敛了情绪:“不过王爷也不需为子若担心,子若知书识文又手足健全,当能谋得安身之所。”

这就可笑了,秦姑娘且以为她是卫曦,有那妙手回春的医术,再者大隆可不是西梁,多少知书识文手足健全的男子还不能求得温饱,休论女子。

“姑娘弱质千金,又无去处,怎能孤身漂泊,就安心住着罢,你与王妃本是旧识,想必王妃也不会在意收留你在王府自食其力。”虞沨打算速战速决,实不能忍受秦姑娘貌似坦率,实为软逼的作态。

不过这话说得,自食其力……感情王爷还是把人往婢女的层面定位。

但秦子若显然浑不在意,她只是稍有迟疑:“子若是担心让王爷为难。”

虞沨忍不住站了起来:“姑娘宽心,想必让你这么漂泊在外,王妃也不能安心。”

大约王妃是想今后将你完好无损地送回相府,这话也不算“逛语”。

但虞沨话音落时,人已经走了出去,坚决没有回头的打算。

但看在秦姑娘眼里,无疑成了王爷痛下决心要容她安居立足。

于是乎这位次日兴冲冲就去关睢苑问安,却被拒之门外!

不过旖景上昼时还是抽空去子若的跨院里小坐了一阵,提也没提她那番惊世骇俗之行,更不可能与之交心倾谈探讨秦姑娘对王爷的真情实意,不过说了让秦姑娘安心住着的话,尤其强调不用拘礼,问安一事免了,倘若有事,打发婢女告知便罢。

“我才归来,楚州勋贵世家不少递了拜帖,看来得筹办一回宴席,琐碎事多,难免怠慢姑娘,姑娘若有难处,只管嘱咐婢女。”旖景很委婉地表达了关睢苑不欢迎姑娘的意思。

这在秦子若眼里,当然是苏氏已对她心怀忌恨的表现。

虽然有些怨怒,却又沾沾自喜,秦姑娘一时认为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胜算。

☆、第六百七十二章 大示恩爱,时日无多

自从楚王奉旨清剿余孽,最终逼出了戚家堂的“阴山娘子”交待王妃的行踪,王妃能否平安归来以及这年余的经历就成了楚州市坊间的热议话题,百姓们虽对“阴山娘子”不甚了了,但经过有心散布的舆论,大家对戚氏的作为与品性自认有了把握,再者民众也的确不曾受到戚家堂的祸害骚扰,一时同情声一片,大都希望朝廷能赦免戚家堂的罪责。

不过对于楚州贵族勋富而言,当然不会关注戚氏的祸福,自打楚王赴藩,无疑成为楚州城的最高掌权,对于这位少年时候就才名远扬的年轻王爵,贵族们无不好奇倾奉,拜帖源源不断送去王府,殷切希望得能楚王青眼有加,使家族在楚州的地位更上一层。

不过楚王自从赴藩,别说没有大设宴席亲近贵族,甚至鲜少露面,楚州除了先楚王的旧部故交之外,多数权贵甚至不曾见过王爷尊容。

王妃的下落自然也是大家衷心关注的要事,当戚家堂出面,甚至有人暗中追察这一脉余孽的栖身所在,以期能提前一步迎回王妃,借以争取楚王的眷顾,这么大的人情一献,还怕将来不被楚王府引为挚交?可惜戚家堂自打在市坊散布了王妃在手的消息,便率众隐身,短时之内要察其影踪并非易事。

不过动心讨好参与其中的诸贵也察得不少戚氏以往事迹,又间接有了一帮证人深知戚氏好义,绝不是为非作歹逆上欺民的罪寇。

后来,听闻与楚王妃一同被掳的婢女已被戚家堂作为“证据”交返,楚王又立即向朝廷谏请恩赦的旨意,民众们更是关注,尽都翘首以待王妃能否平安归来。

单纯的百姓因为坚信戚家堂是义士,又不大通透政局宗法,并没有人议论王妃落入贼手后是否已失清白,但权勋贵族却“思想复杂”一些,他们虽在地方远离京都,但有的家族仍不乏子弟出任朝官,对天子有意打压卫国公的事略有耳闻,有的便揣测着天子恐怕不会答应赦免戚氏,这也占理,戚家堂终究是东明余孽,朝廷一意清剿谁也不能说是无情无义。

这么一来,王妃很有不能安好,天家与卫国公府的矛盾就水火不容了,更要关注楚王的态度。

不想朝廷很快就有了“恩赦”的旨意,勋贵们尚且不及好好分析一番情势,楚王就雷厉风行地与戚家堂有了接洽,并将王妃迎了回来。

车與入城,举城沸腾。

当日未到傍晚,贵族们便纷纷递帖,表达了对王妃归来的喜悦与恭贺。

男人们并不关注别家妇人的“声誉清白”他们看到的是天家的态度——尽管天子对卫国公府诸多忌惮,不过也大受掣肘,这恩赦的旨意一下,似乎就是天子妥协之意。

不过后宅女眷们却有些窃窃私语,虽并不敢说什么断定的话,但也微有质疑——戚家堂主虽是妇人,但不可能整帮草寇都是女子,王妃是否失身谁能说得清楚,莫说宗室,便是换作一般大族,出了这等事,就算能平安归来,妇人也少不得被事后追究,不过都说楚王对王妃情深意重,这回为了追察王妃下落,楚王的作为也是有目共睹,但真就到了毫不在意王妃被掳的地步?甘愿承担天家的压力与世人诟病?

这些豪门女眷自幼受家族庭训,深明越是权贵之族越是注重钱权,为了这两字,别说女儿发妻,便是子弟男丁一旦损及家族利益都会被毫不犹豫地牺牲,其实都不大信得过世间真有楚王这般的男子,为了情义二字,能置所有不顾。

甚至有人暗中揣测,楚王重前那番作态,多少还是有些“沽名钓誉”为的是博得世人“重情重义”的赞誉,也许并没想到王妃能平安归来,接下来王妃的下场与处境,才真能说明问题。

有的心中暗自笃定,就算楚王顾忌人言,不至主动弃妇,也许王妃因为被掳已是惊惧兼加“身染重疾”不过多久就会香消玉殒,更有可能在天家的逼压下,楚王最终妥协于“忠孝”不得不停妻另娶,当然,也有可能王妃自觉自愿恳请下堂,从此青灯古佛,只保性命。

总之,权贵们尽管纷纷递帖拜贺,其实都不以为会得到楚王的立即回应。

但楚王府却在次日就有宣告,深感诸贵对王妃归来的敬贺之谊,为了答谢诸贵,楚王与王妃定于十日后设宴,答请道贺诸家。

与之同时,楚王还将在城郊白云寺设十日法会,行布施、放生、义诊等针对民众佛徒之善事,以谢皇天先祖庇佑王妃平安归来。

此消息一经公布,再度让全城沸腾,勋贵们颇为诧异楚王非同一般的高调,平民百姓却都对布施、义诊的法会称颂不已。

及到庆宴当日,楚王府门前自是车水马龙、宾客如云。

楚州远离京都,民风相较锦阳而言更为开放,普通贵族往常设宴也没有讲究一定得男女分席,但大家普遍认为楚王到底是在京中长住,身份又不同一般,应当不会“入乡随俗”而是照循京都庆宴惯例,便纷纷叮嘱女眷,切莫不知趣地追问王妃被掳经历,更不能表现出任何诋诟鄙夷的情态——楚王行事一贯简敛,这回如此张扬,可见传言不虚,楚王待王妃必定爱重。王妃今后是否会遭皇室问责不是大家关注的事,眼下一定要奉承讨好,不能开罪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