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名人理财(出书版)(42)

在具体企业经营管理或者个人理财上,我觉得邓建国在2001年5月的"WTO与传媒经营管理"会上的一番讲话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我是)一个高中生,从山区里面来的一个农民,......这几年搞影视,一共拍了二十几部影视剧,第一个电影的剧本我没有看过,别人都不相信,最近的一般的剧本我还是没有看完。我觉得我成功的经验于我很相信那些我认为有才华的人,我不去干涉他们的工作。很多工作人员,包括演员,包括香港的那些明星,他们都说邓老板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板,从来不管他们的事。因为我觉得自己文化不够,而且他们是专业人才,如果我过多地管他,反而让他们感觉不舒服。所以这几年我的成功的经验,就是我是外行,我不管内行。"

当你把企业交给高价请来的职业经理人时,当你把钱委托给理财顾问时,有没有邓建国的这种自甘外行的气概?

我不像刘晓庆那样爱吹自己有钱

炒戏、炒演员、炒导演、炒绯闻,可邓建国就是不爱炒自己的财产。

在我的追问之下,邓建国含糊地说了一句"我有上亿身价"。不过他又补充说:"现在上亿的老板也不稀奇了。所以,我不像刘晓庆那样喜欢炒作自己是什么'亿万富姐',那点钱,没意思。"

但不喜欢炒作钱不代表邓建国不重视钱,相反,只要沾了钱的话题,邓建国就一定很敏感。

今年年初,一则娱乐圈的爆炸性新闻是某地方媒体预测邓建国将难逃破产一劫。虽然邓建国平时与那家媒体关系不错,并他也从不介意记者猜测他的绯闻丑闻,却独独为此事着急上火,急吼吼地要打官司。在压力之下,那家媒体公开更正道歉。邓建国气不打一处来地说:"你可以猜想我今年又要结婚,可以猜想我今年要生儿子,我都没意见!但对'要破产'这种极不负责任的'猜想',我坚决反对!"

不知是出于对"破产"的无时无刻的恐惧,还是骨子里挥之不去的翻身农民意识在作怪,邓建国多年来把个人理财的主要方向放在了买地盖房上。

他说:"以前我花钱是从不计算的,赚多少花多少。后来在广,有一天出门碰到大雨,到一个建筑工地上去躲雨,看到一帮民工哆哆嗦嗦地躲在那里,就想,人一定要置业,没自己的房子就永远不能安身立命。"

此后,邓建国在广州及其他地区近乎疯狂地购买房产,10年来总计买了有40多套商品房。此外,他还干脆过了一把当开发商的瘾,斥资1000多万盖了一个"巨星山庄"。他自言这些年的花销主要在买房装修上了,穿衣服包装自己倒不怎么讲究,最贵的一件衣服是8000多元。

过说实话,按照邓建国的品位和特长,买房的确是不错的选择,很难想象他能买回来什么格调不俗的衣。

邓建国的第二大开销大概要数买车了。1991年他刚有点钱,就买了一辆二手车,1992年添了一辆5万多元的深圳产的车,1993年买高尔夫,1994年沃尔沃、奔驰,1995年干脆搞起一支车队。逐渐升级,步步升高,邓建国的买车历程完全就是他的发家史。

他自称还有一大开销就是请朋友吃饭及其他。"因为从当初1000元到现在,每一步的前进都离不开朋友的支持。我做生意的基本信条就是不亏待朋友,承诺一定要兑现。怎么玩都可以,江湖义气不能不讲"

邓建国强调,他是一个从小就不喜欢与数字打交道的人,所以公司里的财务事项他基本上是不管的,只是每个月打电话给财务问一声"帐上还有多少钱?"

但他对财务问题有很顽固的想法,就是始终坚持不负债,不贷款。他说:"我1991年开始开公司时喜欢看名人是如何成功的传记,到1995年起就只爱看失败破产的故事,因为我觉得成功的道理是差不多的,就那么几条,失败的教训则是各种各样的。公司有了一点实力以是最危险的时刻,因为面临的诱惑一下子多起来,没开过眼界的企业家一下子会晕过去,像巨人集团那样毁掉。我不懂财务,可是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去追求100%、甚至500%的发展速度,要控制好投资比例。我拍《广州教父》时借过300万,当年就还了,后来再没借钱。因为我曾不止一次对别人说过,拍不了电影我大不了回家种地去,可是如果背了一屁股债,日子就没法过了。"多朴实无华的农民理财观呐!

邓建国:赚大钱的大活宝(4)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好想送给邓建国一幅对联。上联是:"常怀大不了回家种地的心";下联是:"不怕干豁出去卖乖露丑的事"。

根宝:赚钱,只为"中国曼联"(1)

在中国的足球圈里,徐根宝被公认为"最会赚钱的人"。

从1997年南下松日,到1998年北上大连,再到去年在上海中远汇丽的盛邀下复出,徐根宝的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相当数量的资金转移,他的身价从来没有下过七位数,最多时被传说为"一天一万",也即年薪365万,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徐根宝的证实,但圈内已经广为流传。

这也难怪,作为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最成功的教练,他不是"身价最高"的教练,还有谁配?带两支不同的队伍(申花、万达)分别夺得联赛冠军,带万达队夺得亚洲俱乐部亚军,带申花队取得10连胜,又在带万达队时亲手打破自己创下的纪录,获得11连胜-"这个纪录,我估计没有人能破得了了",他自信地说。

而在足球之外,徐根宝赚钱的脑子,也绝对活络。1999年他在万达队辞职之后,六年来第一次离开靠执教养家的职业教练岗位。看看接下来一年半时间里,他在商场上的战绩吧:出一本书《风雨六载》,在各大书店都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为力波啤酒做了一个广告,入帐200万元;和友人合作推出的根宝网站也被评为点击率极高的热门网站,去年他把自己在网站的部分股权转让,又是七位数的盈利。

说徐根宝 "钻到钱眼里去"的人不少,但谁都不明白徐根宝这么卖力赚钱的目的。实际上徐根宝对钱的看法比较"老土":"人活着是为了一个梦想,而钱只不过是实现梦想的铺垫。"

出书、搞网站、做广告,这些"短线战场"上的大捷,都只不过是他一个"链式规划"的前三个环节,是台阶而不是终点。一切的目标,都在于他毕生的梦想-一个能为中国足球培养出真正世界级球星的一流水准的基地。

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家

已经在崇明东平森林公园内基本建成了的"根宝足球训练基地",便是徐根宝前些年通过足球以及其它社会活动,所得绝大部分收入的最终去向。

"建这样的一个基地,按照我的思路培养足球苗子,为中国足球最终走向世界提供最根本的动力,这是我一生的梦想。"徐根宝说,"我六年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梦想而进行的准备。"

根宝基地是个股份制的有限公司,他是最大股东,掌握70%的股份。而和以前搞网站时,他主要是以自己的无形资产入股的形式不同,这次他投入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启动资金1000万元,我占了700万元。"他说,"出书、网站、广告,这三笔收入,加上我以前几年当教练时的积蓄,全投进去了。"

这个基地有六块高质量的训练场地,还有外观、内在都堪称精品的室内球场、球员宿舍、训练房和宾馆。1000万的初始投资,要让基地的硬件建设达到徐根宝的苛刻要求,已经是不够。目前徐根宝又已经向当地的信用社贷款了1500万元。

为了梦想而投入全部身家的徐根宝,表示要把这个高质量的基地当做一项体育产业来精心运作。但他明白,自己肯定要面对基地连年亏损的处境。"在我们这个基地里受训的100多名小队员,都是我出钱组织比赛,从中亲自挑选出来的,他们只需一个月交600块钱生活费,其它就什么都不用管,基地给他们全部包了。这样算下来,在每一个队员身上,我们一年要贴15000元到20000元。"徐根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