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你在异乡安好(31)

作者: 沈立研 阅读记录

“不,我要读书。”

“女孩子读什么书?你哥哥也没上高中。”

“我成绩比他好,我要读书。”

父亲的回复是一记耳光,他为辛苦了一辈子,却没能力供子女读书而生自己的气,但耳光重重地落在安娜脸上。那不勒斯的男人们习惯用暴力表达诸如爱恨交织一类的复杂情感,这是他们从他们的父亲身上继承的。

安娜不肯轻易认输,她求助班主任马里诺老师。老师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她要去安娜家里家访。

“布鲁诺先生,你的女儿很会读书,请你支持她。”

尽管是个粗人,布鲁诺先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很尊重,他只得实话实说:“我也想支持她,但我没有钱。”

“你们家的情况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让安娜读书,她能成为像你一样的人么?”

“她会超过我。让她每天下课后上我家补习,要上文理高中,她还差一点。”

“安娜,你过来。”布鲁诺先生让步了,“你可以继续上学,但是你要考全班第一。”

“好。”

“全年级第一,你要考的比男生班的家伙们还要好。”

“好。”

“如果考了第二名,你就退学。”

“好。”

为了能继续读书,安娜什么条件都答应。她做到了,考上博洛尼亚大学的时候,她是班上唯一一个来自边缘社区的学生。安娜不仅学术成绩优异,她还积极为校报撰稿,毕业前,她已有二十多篇文章成了铅字。

就业指导老师向她推荐了那不勒斯几所高中的教职,安娜说:“我要去北部的大学当老师。”

“我承认你很会写,但是你改不掉南方口音,去北部你是得不到学生尊重的。大学老师?意大利大学有几个女教师?安娜,你要现实一点。”就业指导老师对安娜的理想冷嘲热讽。

安娜是个勇往直前的人,否定只会激起她的企图心,她念书就是为了逃离混乱又暴力的那不勒斯边缘社区,她的生命就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斗争。你永远不必为安娜这样的人担心,她目标明确、有毅力、关键时刻对自己对别人都下得了狠心,她就像一往无前的斯嘉丽,到哪儿都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你工作找的怎么样?”安娜问立言。

“我是公派留学生,按理说我应该回国。目前我拿到了中国几家博物馆的录用通知,但是待遇太低。也有两所高校让我去面试教职,但都不在上海,我正犹豫要不要回国。”

“在中国,博物馆和高校的待遇怎么样?”

“每个月300英镑。”

“天呐!”安娜瞪大了眼睛,“比意大利的最低生活保障线还低。”

“是啊,要不然怎么说在中国,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院士的不如当戏子的?”

安娜评论道:“这分明是借着献身科研和服务国家的美好明目,廉价使用科技人员的国家呀!虽然科学家不该追逐名利,但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正常的待遇体系。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就能轻易获得高回报,这样的分配体系绝对是不正常的。”

立言叹了一口气:“在博物馆工作的师兄师姐抱怨工资只够温饱,让我别往火坑里跳。我师兄跳槽去证券公司,现在一个月的薪资比他之前一年挣得还多。师姐通过了公务员考试,上岸以后她发现,之前对自己的高道德要求分明是在为难自己。”

“劝人安贫乐道是一种道德绑架。尽管英国经济最近不景气,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的科研环境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也很高。你倘若能留在英国是最好的。你和约翰有没有讨论过你们的将来?”安娜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留学之前立言曾经向自己许诺,要珍惜公派留学机会,学成归国做一番事业。她本来已经做好了忍受清贫的准备,但她逐渐发现,生活并不要求她做出牺牲、有所作为。生活不是英雄史诗,生活是丰厚的收入、舒适的房间和温柔的伴侣。谁追求英雄主义,谁就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谁先发现生活的真相,谁早获益,取得先发优势的人还会获得额外的权利——他们可以定义和左右别人的生活。

她不再对想留在英国遮遮掩掩了,别人都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凭本事挣来的优越生活,我为什么不行?但她的留学签证不能在英国找工作,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嫁给约翰,但约翰却什么态度也没有。立言情绪低落:“我找工作的事约翰知道,不过他没有表态。”

立言认为约翰不似马艾尔这么不靠谱,她又替约翰开脱:“他和母亲之间关系紧张,我不想给他增添额外的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