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你在异乡安好(27)

作者: 沈立研 阅读记录

第16章 可以共苦的爱情

暑假时每天都有一车车的游学旅行团潮水般的涌进牛津,通常是一对夫妻加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妻子们都妆容精致、名媛打扮,涂着已经买断货的口红,背爱马仕,最次也得是LV限量版,普版是不入眼的;丈夫们都穿低调的海军蓝POLO衫,没有一个穿西装,生怕被别人当作暴发户;对手机屏上醒目的时间提示视而不见,每隔十分钟就看一眼腕表,生怕别人不晓得他们戴的是江诗丹顿;孩子们穿着小西服,男生系小领结,女生穿百褶裙,是小绅士小淑女的装扮;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一点都不似大人矜持,整个牛津城好不热闹。领队都不是英国本地人,带中国团的是个黑长发杏眼女孩,带印度团的是皮肤浅褐色的男生,还有头发微卷的阿拉伯人,不用猜就知道他们是旅行社临时雇佣的暑假勤工俭学的留学生。7月的太阳很毒,汗流浃背的领队们带着走不动路的游学团在牛津大学各标志性景点拍照留念,他们熟记每一个拍照点位,对哪个角度、那个姿势最上照了然于心,他们给团员们拍照、流水作业、动作娴熟却面无表情。

到了中午,领队们迫不及待的把团员赶到牛津最贵的餐厅。这些餐厅是游学团专供,装潢成奢华的英伦风,孩子们欣赏不来这贵族风,他们只会实话实说“这里的饭菜真难吃”!大人是决计不会吐露真言的,因为他们明白来这里吃的是身份、是阶层、是地位,唯独不是饭。当他们看到账单要加收15%的服务费,也没有一个表示异议的,有的连账单也不看就直接刷卡,他们吃的是面子,是吃给同一个团的其他家庭看的。他们要从对方的穿戴的档次和付账的爽快程度中,窥探彼此间经济实力的差距。所以,他们怎能和菜场的小市民一样计较,叫人看了笑话?这时候心里明知自己当了冤大头也要当到底的。大人们还要多此一举地给侍应生几英镑小费,以显示自己的慷慨,全然不顾英国没有付小费的习惯。

他们不怕多出钱,他们怕的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落到下一个阶层去;他们也想跳一跳够一够,说不定能跻身上流社会。正因为可上可下,更因为上难下易,他们这个阶层是最焦虑的。他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他们的前半生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写照,他们是初代中国梦的成功实践者。他们故意夸大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否认自己吃到了时代的红利。他们拒绝承认由于幸运地身处经济高速发展期,好时代成倍地放大了他们努力的价值。他们对那些不够幸运的人没有同理心,刚从下流社会里爬上来,就开始摒弃还在落魄阶层里挣扎的同乡人,他们改写比赛规则、筑起高墙、想方设法地阻拦后来者进入他们的圈子。他们知道阶层流动的窗口正在逐渐关闭,一旦阶层固化,个人奋斗的价值将没有代际传递的作用大。孩子就成为了他们巩固社会地位、防止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工具,他们要把孩子迅速培养成自己的复制品,让孩子走上一条不容易出错的路——你老子都冲出小乡镇、定居大都市了,你还不得给我冲出中国、定居国外么?他们的终极目标就是给家人换个国籍。游学团的牛津之旅半天就结束了,该打卡的地方都拍了照。蓦然回首,发现这学院和那学院,这建筑和那建筑,这条街和那条街长得像双胞胎,不知道自己看明白了什么,也不晓得孩子看明白了什么,但他们不会像平常在家一样考问孩子今天学到些啥,因为这一问恐怕自己先要露馅了。就算什么也没看明白,沾沾名校的气息也是好的,古代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不都要到孔庙去拜文曲星的么?

下午,一车车的游学团退潮般的消失了,原来他们被送去牛津附近的奥特莱斯小镇了。矜持在购物村是最不顶用的,这里讲的是眼疾手快、动作敏捷,恨不得能长出个三头六臂才好。导购们也是奢侈品店临时雇用的留学生,你想找讲什么语言的、就能找到讲什么语言的,毫无疑问会讲汉语最受青睐。这时候叽叽喳喳的都是大人们,孩子们都统一坐到快餐店里去啃鸡腿儿了,因为中午他们在牛津没吃饱。导购们是要靠下午这三个钟头冲业绩的,个个笑容可掬、打了鸡血似的,和上午游学团领队的面无表情是两张脸。大人们顾不上衣服鞋子包是不是适合自己,抢到再说,如果不合身,回国以后送亲朋好友也很有面子。方块格子的风衣是最英伦风的,很挑人,不洋气的人穿上它更显土气,现在也顾不上,抢上两件再说,好像不要钱似的,因为B牌是去过英国的一种不言自明。到了奥特莱斯,如果不多背些打折名牌货回去,怎能对得起自己摒了一上午充当冤大头呢?尽管中国初代中产阶级都想方设法想与众不同,但事实上他们就是一群有了些钱,却担忧这些钱不够长久地维持体面生活,内心深处想要更多钱,嘴上却不肯承认,还表现得比自己实际拥有的更有钱的,缺乏安全感的人。他们就像杰克风暴里的一尾鱼,每个个体都急切地想占据最有利的位置,结果是谁都没能踏出他们所共同创建的藩篱一步,反倒被困在一个无形的边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