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满级大佬穿成假少爷后爆红了(168)

作者: 简行之 阅读记录

系统卡了五分钟,终于恢复正常,兴冲冲抢购的人进去一看,所有影院全部爆满,所有位置都有人购票了。

电影院给《插花店》的排片是15%,毕竟第一天排片量只是试水。

排片指电影院的放映计划,一部电影排片越高,播放场次越多,就越容易卖出高票房。

没买到票的人一看这个排片,气个仰倒:电影院到底会不会赚钱,有抽奖在,第一天买票的人能少么?排15%是怎么想的?

为了怕抽不到奖,没买到票的人在各个平台呼吁电影院提高《插花店》的排片。

如果排片提高不了,那提高排座也行,好歹多给点大厅吧,大家雨露均沾都能抢个电影票。

在瓜友们上蹿下跳呼吁排片时,贺闻昭和电影的发行坐在会议室看数据走向,第一天《插花店》用15%的排片贡献了45%的票房,如无意外,第二天的排片要大幅度提高,三天内排片就能上20%。

“咱们还要压排片吗?”发行看看数据,看看贺闻昭的脸。

他第一次遇到贺闻昭这样的主顾,一般电影都是费尽心思撕排片,能安排点映的电影更是在点映上做足了花样,恨不能直接把点映上座率拉到80%以上,再下一群水军洗口碑,为电影争排片。

贺闻昭找上门来时,他以为贺闻昭也要这么操作,拍着胸脯保证:简单,咱们都是老手,保准做得漂漂亮亮,四分的电影也能吹成八分。

贺闻昭淡淡道:“不,把排片压下去。”

“我要第一天的排片率只到15%。”

事实上经过发行的前期努力,还有抽奖的威力在,电影院已经打算第一天就把排片拉到20%了,但贺闻昭开口就要降成15%。

发行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图什么呢?排片低,票房就少,谁会嫌自己票房多?

贺闻昭只回了他一句:“饥饿营销。”

发行人:第一次见电影搞饥饿营销的,是他孤陋寡闻了。他心里有一万句mmp。

然而这个计划竟然真的让贺闻昭搞成了,各地票价不同,这几天大盘正冷。

即便占到了45%的票房,第一天票房也没有过亿,如果按40一张的票价算,第一天有两百多万人买了票,中奖概率到了十分之一。

看了的不亏,毕竟那是电影,就算没有抽奖,兴趣来了也会看。若是中了,那就是大赚特赚。

第二天贺闻昭仍然把排片压到了15%。

票再次抢售一空。

连续两天的全部满场,没看过的好奇剧情,看过的只当抢到了稀缺品,无形中对电影的评价高了一筹。

看个电影都抢不到票,这个话题迅速升温,把《插花店》描述得天下有地下无,好像不看就错过一个亿,电影的热度愈发高涨。

第三天,贺闻昭松了口,排片放到了18%。

尽管这个时候,中奖的概率已经拉低到了二十分之一,但仍然挡不住大家的热情,无论你的概率是多少,20万这个数字足够让人产生幻想。

按照观众的逻辑:自己一个人看,那中奖概率是二十分之一,但如果拉着全家呢?一家有四口人,那就成五分之一,如果把长辈们都带上,中奖率还能再飙升。只要看的次数足够多,那中奖的概率就能无限上升。

毕竟中奖就是五千块钱。哪怕从上映第一天一直看到最后一天,天天去,场场蹲着,如果真能中奖,成本立刻就回来了。

一传十,十传百,你带我,我带他,看过一遍看第二遍。

起初为了钱去的人更多,但看完电影难免有感受,少不了发个朋友圈,晒晒电影票,聊聊剧情,铺天盖地各个社交平台,提到电影就有《插花店》。

并非所有人都关注了贺闻昭的抽奖,但大部分人手机中都下载了社交平台,闲暇时间翻一翻,打发时间。

无论他们干什么,总能猝不及防地看到《插花店》,不是这个看,就是那个看,总结一句这个电影真好看,入股不亏。

架势活像复刻了《病毒营销》。

慢慢的,单纯为电影来的人数量涨了上来,比例逐步提高,最后竟然超了抽奖来的观众。

而这个时候,电影的票房已经远远超了十个亿,电影大盘已然炒热,暑期档本就上限高,这次更拉高了天花板,每天的电影总票房都在创新高。

贺从来不让自己亏钱闻昭老神在在,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靠噱头博眼球拉前期流量,炒热大盘,再靠流量冲排片,用排片推高票房,票房到了这个份上,延迟密钥板上钉钉。

接下来靠的除了电影的实力,口碑,还会有不断延长的排片保住电影的曝光。

有了密钥的延迟,票房只会越来越高,于是密钥继续延迟,票房继续水涨船高,良性循环,直到绝大部分电影受众都去看过,再无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