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炮灰小姑养崽指南(94)

作者: 间关千里 阅读记录

用过朝食,应宝珍带着应窈坐上柳参安排的马车,准备赶赴考场。

县考设在青州城书院附近,他们到的时候门口已经排起长队,挤挤嚷嚷一团,胥吏拉长嗓音指挥着排队。

考生要先去署礼房查验身份,互相保举的五人为一组,并检查是否私自携带小抄。

且因着一场考试就是一整天,考生还要带着一天的饭食,署礼房提供汤水,在小小隔间里呆上一天。

高夫子早准备好这个,松软的馕饼和不熏眼睛的白蜡烛,让小厮提着篮子进去。

家属和仆从只能在门外等着,应宝珍看了看在一群十五六七,甚至还有几十岁的考生衬托下格外瘦小幼稚的应窈,福至心灵一般伸出手,强行和应窈击掌。

应窈愣了愣,感受到掌心温热的触感,后知后觉露出一个笑。

应宝珍便目送着她跟着人群走进去,清一色的长衫小冠中,她鬓边五彩丝绦最显眼。

高夫子站在她旁边:“今年的考生倒是不少。”

还没进去的柳参也接茬:“打南方来了不少人家,都在青州城定居,考生当人不少。”

大规模的搬迁并不是什么好事,高夫子眉头皱了皱,没说什么。

送了弟子进考场,家属和仆从也不在外头傻站着,各自寻了去处,只等晚间来接人。

柳参便道:“你们同我去后头歇着吧,外头暑气重。”

他带着几人走进署礼房的后院,前面是围起来的,一个一个的小隔间,每一个都有考生,他们还得在狭窄的,不足二丈的小隔间里呆上一整天呢。

应宝珍左右看看,觉得十分稀奇。

年少的弟子有的意气风发,有人垂头丧气,脚步也虚浮。还有鬓发花白,屡试不中的老弟子,紧皱着眉头,唉声叹气走进隔间。

忽然她想到县考一连三日都要待在小隔间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不由得心生同情。

院子就这么大,要容纳一百来号人,前后左右有什么动静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更别说有考生痰盂来解决排泄问题。

吃喝糊弄过去,一百来号人的气味混杂在一起,还得高强度答卷,一日下来人不累死也得费去半条命。

不过,既然如此不方便,为何不能让弟子去茅房解决问题?

柳参看出她的疑虑,低声道:“往年弟子报备之后是可以去茅房的,可是有人被查出来作弊,不好交代,便把这一项也取缔了。”

应宝珍摇摇头,感慨这年头参加应试也很不容易。

应窈和同乡保举的四个人一起,接受胥吏的审查。

“应窈,年九岁。”胥吏将她的面容和画上的相对比,点点头:“乌发杏眼,身形瘦小,籍贯青州,进。”

应窈便跟着人一起进去。

她年纪小,又是面容娇俏的小娘子,自然有很多人盯着她看。但大家忙于核验,并没有多看。

只一道目光紧紧盯着她,像寻到猎物一般,让她如芒在背,皱眉去寻时又看不见人,反而被后面人催着往前走。

应窈习惯了这种探究的目光,并不在意,照着胥吏给她的纸条找位置。

索性她运气好,分到的隔间是最边上的,气味并不重。

胥吏已经敲锣打鼓提醒大家赶紧找到位置准备,应窈赶紧坐下来准备笔墨,等发放考卷。

试题发到应窈手上,足足有五折。她粗粗浏览,第一题是诗赋题,题名为瀛洲玉雨。

应窈抬抬眼睛,瀛洲玉雨即为梨花,柳参大人也同她提过考官中有几位确实很喜欢梨花,常常作诗赞美。

下一题是经义时务策,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为题,再询问考生如何看待教化与民生。

应窈心中有了成算,翻到后面查看制艺,题名为“仓廪实”。

简简单单三个字,可写的内容很多,也不会轻易跑题。

考题中规中矩,皆是耳熟能详的经文内容,并没有晦涩刁难之处,按部就班作答便是,院子里的考生拿到卷子都长舒一口气。

要知晓前些年的主考官就喜欢出晦涩难懂的题目,从经文犄角旮旯的地方挑出几句毫无关联的话让他们破题。

应窈提笔,略一思忖,开始在稿纸上拟下初稿。

她的安排是用一上午加一下午构思草稿,用完夕食把誊录好的卷子交上去。

既然主考官喜欢梨花,又爱南华经,必是自诩清高出尘之辈。应窈笔锋一转,娟秀字迹印在纸面上:“孤洁本无匹,谁令先众芳。花能红处白,月共冷时香。”①她下笔如有神助,构思又快,很快写完初稿。转头仔细看一遍,觉得没什么问题就继续往下面写。

高夫子说,考官阅卷不仅要看答题内容是否精炼独到,更是不能太标新立异,剑走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