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局食摊,郎君靠捡(美食)(78)

作者: 星小旺 阅读记录

这小厨娘,真是天真懵懂。

她好心阻止关鹤谣自爆,“说是简单,换个人也不是这个味道,还是你手艺好。”

关鹤谣谦虚一笑,“是府中材料好,单那桐蕈都是上好的合蕈。”且府里的合蕈不是干的,而是鲜的不能再鲜,仍长在一截子腐木上呢!是她现摘下来的(2)。

最好的桐蕈出自台州,向来是上贡的珍品,据说当时皇帝误将“台”看作“合”,“合蕈”之名从此流传。

宋时,世界上第一部 详尽记载食用菌的专著《菌谱》,便是出自一位深为家乡特产自豪的台州人——陈仁玉之手。

“陈公说菌多无香气,‘独合蕈香与味称’,以之冠诸菌。妾见了府里的鲜合蕈,才知此言非虚。”

关鹤谣一说起这些食材、掌故眼睛便闪闪发光,众人也听得津津有味。

太夫人想起来了,是前两日宫中赐下的鲜合蕈。

官家重口腹之欲,全然不顾“天子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的祖训,是以各地都玩命一般进贡各种特产,多出的又分赐臣下。如此上行下效,公侯之家越发食不厌精,铺张浪费。

她心中暗暗叹气,不由喃喃道:“这鲜蕈是否有些奢侈了?”

关鹤谣倒不这么想,此时合蕈已有规模化的人工培植,台州距金陵又不远,实算不上奢靡。她这般说了,太夫人面色渐霁。

关鹤谣又说,“听闻前朝有一位皇帝,”好吧,其实是后世,“极爱云南的一种菌子,而这种菌子和白蚁共生,需要将一大块土地和白蚁窝一起挖起,快马从云南直送长安,那才真是劳民伤财。”

这说的是明熹宗嗜吃云南鸡枞菇的故事。

野生鸡枞下必有白蚁窝,若是白蚁跑了,鸡枞也难活,是以还要特意撒米给白蚁吃,真是本末倒置。而鸡枞又极娇贵,伞盖未开时最鲜美,伞盖一张,风味骤减,也不过就一两天功夫。

一路疾驰送到北京,明熹宗都不舍得给皇后吃,使人戏称鸡枞为“鸡枞娘娘”。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太夫人一听这个,居然也不那么烦心了,安心享用起美食来。

又听关鹤谣讲怎么用姜分辨菌类有无毒性,讲有的人吃了菌子致幻,看到小人乱飞什么的,逗得她哈哈大笑。

莫厨娘在一旁听着,鼻子都要气歪。

怎么她做的便不奢靡,我做的便是太过奢靡?

这两面三刀、舌灿莲花的小滑头!

她狠狠望去却只见关鹤谣的后脑勺,忽见关策正埋头吃着蒜蓉扇贝。她不禁一愣,转着眼珠独自思量起来。

喝过了汤,便开始涮锅子了。

芝麻酱、辣椒油、辣茱萸油、芥辣酱、韭花、腐乳汁、酱醋等十来味酱汁,并着香荽、小葱、咸豆豉、蒜蓉、芝麻等小料摆了满满两食盘,见过无数大场面的祖孙三人都无从下手,犯了选择恐惧症,最后全权委托关鹤谣给他们配好。

每人各一碟兔肉花,还有新作的蛋饺、虾滑、鱼豆腐。

兔肉虽好看,可众人更感兴趣的还是后三样新奇配菜。

关鹤谣一一介绍过,便用小银勺挖虾滑下到汤里。转瞬之间,虾滑就熟透,变得□□相间,莹润诱人。

圆滚滚的虾滑一口咬下去,汁水充沛,紧致弹牙,关筝惊呼,“竟像活虾在嘴里蹦跶一样!”

关鹤谣暗笑,若是真想吃活虾,下次做一道醉虾也未尝不可。

太夫人也赞,“好,不愧叫‘虾滑’,嫩滑可口,当得起这名字。”

又见那一碟方方正正的金黄色小块,单是看着就觉赏心悦目,说是拿鱼浆和生粉制的“鱼豆腐”。她下到锅里涮一下尝了,果然味如鲜鱼,嫩如豆腐,还很有嚼劲。不仅完美地保留了水产的鲜甜,又因为煎过,带上了油脂的丰腴。

太夫人和关筝还在进攻虾滑和鱼豆腐,关策已经吃上了蛋饺。他咧嘴一笑,“扇贝太好吃,真真是‘食后三日,犹觉鸡虾乏味’,我这几天先不吃鱼虾了。”(3)

关筝笑他,“可大哥你天天吃扇贝,岂不是一直吃不上鱼虾了?”

因她知道“蒜蓉扇贝”这个暗号,只觉得是这对鸳鸯天天想见面,故意调笑两人。

关策哑口无言,和关鹤谣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就专心吃蛋饺了。

那一盘半月形蛋饺码得整整齐齐,已经蒸过了,下锅涮两下就好。

黄灿灿的蛋皮裹着猪肉臊子加笋丁、香蕈丁做成的馅料。脆爽的笋,肥厚的香蕈,都浸着三肥七瘦的臊子肉汁,满口浓香。

再涮一些蔬菜、鸭血、面条,祖孙三人吃得酣畅淋漓,胃里服服帖帖,直吃了七八分饱,才想起主角——兔肉来。

云太夫人用丝帕擦擦额头细汗,越战越勇,终于向兔肉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