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碗良缘(67)+番外

作者: 裴千羽 阅读记录

“斑衣”就是大雍太|祖女皇帝裴缨当公主时的封号,这一段过往于裴宛即是国史又是家史,自然一清二楚。

但他从没有站在前朝的角度揣摩过这段历史,因此眉头紧蹙,陷入深深沉思。

白辞将话题往回收,说回当今陛下敬德皇帝身上:“如今大雍朝已历两百余年,瞧着是边关无战乱,百姓安居乐业,大约连当今陛下自己都这么以为罢?”

难倒不是?

“可是他没睁眼看看麽,塌它每年秋天袭边一次,他们只有几千个人,但我们抚北军二十万人沿着喀拉尔山布防,都不够使。”

青年的声音带着股残忍的冷意:“所以我说他‘本该行那解弦更张之事,没柰何一味保业守成’!”

裴宛听闻,久久不言。

白辞将头一转,眸光望向遥遥的山下,那里牧童归家,几处炊烟。

“你道这天下,什么多?”

裴宛明白,能回上这句,才是势均力敌的对谈,因而沉思一番,道:“官多。”

白辞拍着大腿,这才真正将这少年公子看在眼里:“满朝四万寄禄官,宗室男孩到了七岁便可授官,他们只凭着一点买官钱,就吃朝廷一辈子空饷!再多的老百姓,能养得起他们嚒?”

今朝吏员冗滥,已是吏治弊病,这个观点并不是裴宛第一次听到,经筵上有几个老臣天天在他耳边念,因此明白的很。

只是今天听白辞一语点破,却很不一样。

裴宛正襟危坐,郑重的看着眼前的青年。

他并不是官吏,顶多是一介书生,远看着眉目多情,相处一场却发觉他浑身都透着股执拗的癫狂,可哪怕是裴宛,也不得不承认,此人于政事上的犀利与通透,抵得过经筵日讲席上大半翰林学子。

白辞的声音笃笃有力,“所以,国君失德,在大局,在谋略,甚至在麒麟宫勤政殿那帮子阁老身上,而根本不在于他夜御几女,杀不杀鸟儿!”

裴宛把杯中残茶一饮而尽,极爽快的道:“往常我不爱读书,家里人再三再四劝诫,我还说没用呢。今儿听兄一席话,真真叫我酣畅淋漓!我也略去过几个地方,读过几卷书,跟您比,可算是见识浅薄,陈词滥调了。”

白辞“嗳”了一声,拍着他的肩膀:“慎之小友不可自谦,小小年纪,能说出‘官多’这两个字,就已然跟那起子空读书的书蠹有分别了!”

裴宛摇摇头失笑,连称不敢。

第32章

从诗社出来, 回城时,路过一大片棉田。

来时,裴宛快马疾驰, 并未注意这里有什么异象, 如今, 裴宛驭着马儿走到田垄边,就着晚霞红艳艳的光芒,一寸一寸来回逡视, 果然发现不少棉朵儿烂在泥里。

檀泷候在太子身侧, 瞧他脸色, 不敢说话。

裴宛问檀泷:“你知道两百多年前,浣州种什么吗?”

檀泷讶异道:“难倒不是种棉花?”

在檀泷的想法里, 这片大陆虽然几经王朝更迭, 偶有战乱,但百姓安土重迁,千百年来都是重复着春来耕种秋来收实的轮回,不会改变。

裴宛摇摇头, “前朝白氏称帝的时候,闵浣二州还是天下粮米大镇, 种的都是稻麦粟米, 但自从两百多年前太||祖她老人家在浣州住了几年, 极力推动农人养蚕种棉。如今这么多年过去,浣州已然是天下丝绵集散之地,可以说比前朝富裕愈十倍不止。”

檀泷毕竟是个弥腊人,对大雍风土地理并不熟悉, 疑道:“可人总要吃饭, 都种了丝绵, 谁种粮食呢?”

裴宛往西虚虚一指,“淮州,从前那里三年五年的闹饥荒,后来朝廷治河,如今的淮州已经是天下粮仓了。”

檀泷拍了个合掌,瞧明白了:“主子,您今儿是不是被那小白先生吓着了?”

裴宛长吁一口气:“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道理我都懂,可头一次站在外人的立场看待这个王朝,真的……”

他有点无言,索性摇摇头。

檀泷望天想了想,道:“大靖的人就是想得太多了,您瞧瞧弥腊,哪儿这么多弯弯绕,皇帝当得好就臣服,当的不好就被拉下马,再选一个好的,多轻松呢!”

你呀,裴宛没好气的道:“可每次换届都得打仗,图什么呢?”

这也是事实,檀泷没法反驳,摸摸鼻子。

*

不远处炊烟袅袅,裴宛下马,敲开一户人家大门,只见屋里老少妇孺都凑在一盏油灯下剥果子。

主家爷们热情的招待他们,以为他们是迷途的旅人,忙忙的给他们倒上两碗热水。

裴宛喝了他的水,没让他多劳动,见一家人在灯下剥果子,问道:“怎么晚饭不吃,拿这果子充饥?”

他又仔细瞧瞧这果子,疑道:“这是什么桃,我长这么大竟然没见过。”

上一篇:醉红裙 下一篇:南国枯木又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