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嘉录(209)

作者: 太子姑娘 阅读记录

“状元郎别不好意思。”范大夫低声道,“你看,连文坛大儒都表扬你写得好呢。”

杜涣:“……”

吴老先生终于把卷子读完了,他合起薄纸,抬头道:“这位杜状元的用词倒不是很华丽,但贵在条理清晰。他可能去过沿海地区,和海商打过交道吧。”

沈嘉听后,瞥了一眼杜涣,转头对萧翌悄声道:“吴老先生猜的真准。”

“看来,千里镜是从杜涣手里淘到的?”萧翌一下就猜出来了,“那位传教士,也是通过杜涣认识的?”

“嘿嘿嘿……”沈嘉露出一口白牙,傻笑道,“什么都瞒不过你的眼睛。”

萧翌和沈嘉小声说话的时候,那边有学子问吴老先生:“请教先生,文采华丽不好吗,为什么反而是文采平平之人,得了状元?”

这是在质疑状元的水分了,杜涣听后脸更红了,不过这次是被激怒的。

“就是,杜状元的文章我没看出有什么出彩之处,是不是因为他是沈阁老的亲戚,才被点为状元的?”

“岂有此理。”沈嘉也坐不住了,对萧翌道,“子川的文章哪里不好,容他们这些人指指点点?”

“不要闹事!”萧翌用手按住沈嘉,示意他稍安勿躁。随后,萧翌望向吴仲抒,想听听老先生有何高见。

只听吴老先生说道:“你们所说的文采璀璨华美,在我眼中,则是无病呻吟。现在江浙的文风越来越浮夸了,一个个比着用晦涩的成语、罕见的典故,来彰显自己学识渊博吗?”

吴老先生此言一出,在此的所有人都不作声了。学子们低着头,聆听吴老先生的教诲和批判。

“在我看来,状元郎的这篇文章,好就好在‘文采平平’。那些用华丽词藻堆砌的垃圾,老夫我不屑一顾。倒是像这篇文章,虽文采并不出众,但语言精炼,言之有物,才是最难得的。”

吴老先生的一番话,说得杜涣都快哭了。他没想到自己会被大儒称赞,更没想到吴老先生,能读懂自己的文章。

至于其他人,则面露愧色。尤其是之前质疑杜涣的学子,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了。

萧翌听后也是面带笑容,转头低声对沈嘉道:“吴老先生,不愧是大师,一语中的。”

第152章 少年游(八)

点评完了状元郎的答卷后,吴老先生继续讲阅卷人的观点。一般殿试的卷子要十几名官员一起评判,倒也不是沈嘉说谁是状元,陛下就点谁是状元的。

吴老先生分析道:“状元的卷子是同意开海的,而榜眼是支持禁海的。今科阅卷的官员,倒是一碗水端的平。”

能够这般公然的批判官员,吴老先生算是为数不多的,耿直大胆之人了。

又有学生站起来,请教道:“敢问吴老先生,陛下点了杜涣为状元,是否意味着,陛下偏向于开海?”

“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吗?”有人替吴老先生答道,“这位仁兄没得到京中的消息吗,陛下已经同意沈阁老和杜状元南下,去沿海巡视了。”

之前提问的学生恍然大悟,拱手道:“多谢兄台解答,是我消息闭塞,受教了。”

吴老先生一直在台上看他们二人一问一答,这时才捋捋胡须,缓缓说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出的考题贴合时政,不了解一些京中动态,将来在考场上如何答卷啊?”

“学生等受教。”在座的学子皆低声答道。

“嗯……”吴老先生满意的笑了笑,“虽说陛下已经同意开海,但此事还需筹划。在何处设置市舶司,设置几处市舶司,这些得等沈阁老回京后,才能知道。”

“学生有一问请教。”一名年轻学子站起来问道,“敢问吴老先生,您同意开海还是禁海?”

“我朝多年来一直施行海禁,还未出什么大乱子。禁海保守,开海冒进。但开海的好处,杜状元都一一列举了。不过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老夫可说不好啊。”

吴老先生毕竟老了,对开海不像年轻人那般抱有太大的信心。但他没有太过死板,没有反对开海,已经很不错了。

“自陛下登基后,先是变法,再是开海,治国方针与弘武、康平多有不同。”一学子说道,“从新政的成效看,开海应是利大于弊。”

所有人听后议论纷纷,而沈嘉则对萧翌笑道:“看来开海之事,在民间支持者众多,倒是朝中,反对之声甚嚣尘上。”

“只要内阁稳住,则无妨。”萧翌对那些虾兵蟹将的声音不屑一顾。而韩昌的态度,才是重中之重。

万幸的是,韩昌目前站在了开海这边。

上一篇:松风楼遗事 下一篇:周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