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技术型工种(快穿)(1077)+番外

作者: 莫向晚 阅读记录

于是,要让人了解,思考,就要把这些思想化作点滴,融入到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对话和故事之中。

经文之中的代入感,主要就是在那些弟子身上,他们学佛,他们有诸多困惑,从怎样才是佛,到佛能够怎样,这段漫长的路,他们会发出无数个疑问,像是一个个十万个为什么。

然后佛祖一一回答,从这些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之中,思想在渗透,思想在传递,属于佛的作为在传播给他们,再由他们传递给别人。

生活是修行,举动之间,衣食住行,都是在修行,扫地是,砍柴是,洗衣做饭也是,就连捧着一碗米饭默默咀嚼,同样也是修行。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吃饭的时候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甚至那个时候头脑都未必会在想饭食是否美味好吃,可这种放空的状态,本身也是修行,是静心,是宁神,是有关定力的修行。

不为外物所动,也不为外物所求。

第560章

在广济讲述这些的时候,过路的一些人,有的不太着急赶时间的,也会停下来听一听,这并不奇怪。

知识从来都是昂贵的,古代人未必人人都有学问,能够看得懂长篇大论的优美词句,可当有人于街旁讲话,无论他是说书,还是在演讲,总能够吸引一些人的驻足倾听。

可能这就是为何街头音乐家长盛不衰的缘故,总是能够让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的,还几乎没有成本。

当然,广济所想并不是这些,他为纪墨一人讲经,便只为他讲,旁人是不是在听,都跟他没有关系,那种淡然的气质,好像是身处闹市之中也如孤身在荒原一样,并不会在意周围的外物动了还是没动。

这些旁听的人之中,若有那么一两个感兴趣的,好奇的,在广济讲课的间隙,叫一声“大师”,询问他某件事的,哪怕对方拉拉杂杂说了一个漫长的故事来询问故事中某人该如何做,广济也会调转视线,看着对方,认真听完,为此耽误自己赶路的时间都无所谓。

在那种时候,纪墨也会在一旁倾听,这些平常人的普通故事听起来都有一种亲切感,好像自己也会遇到一样。

邻居借了酱油,还回来竟是少了半瓶,下次再借,还给不给借?

家中总是丢东西,不是什么值钱的,但零零碎碎,也让人心疼,怀疑是邻居的小孩儿偷的,该怎么说?该跟他家的大人说吗?还是逮着孩子教训一顿?

熊孩子坏事儿,拔了自家菜地里的菜,好好的菜都给霍霍了,心疼得不行,真计较又坏了亲戚情分,怎么办?

两个女子都很好,一个寡妇带孩子,一个未嫁却有个泼皮弟弟,该娶哪个才好?

眼看着又到收获的时候了,去年官府的税就高,今年要是还这么高该怎么办?

婆婆总是说媳妇不好,媳妇总是嫌婆婆恶毒,夹在他们中间的儿子/丈夫该如何是好?

媳妇娘家有了难事儿,要把他家的孩子过继给自家,完全不想要,该怎么拒绝?

好容易谈了门亲事,之前都好好的,临到成亲,加价了,该怎么办?

零零碎碎的问题就好像是在找一个标准答案,可现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有的答案都是把天平两头反复称量,觉得哪头更重,就更偏着哪头。

广济对此给出的答案大多很含糊,起码在纪墨看来很含糊,主要的意思就是放宽对别人的要求,很多事情不要太计较,人生百年,何其匆忙,若把时间都用在计较上,损失的是自己。

道理听起来是有道理,可,真的所有都忍了,难免憋屈。

另一部分需要处理办法的问题,广济就让他们问问自己的心,比如说亲戚家的熊孩子,是亲戚重要,还是熊孩子损坏东西这件事重要,如果前者重要,后者就不要太计较,如果后者重要,那只管去撕破脸皮,不要这门亲戚了。

听起来很简单,可做起来多么难,也许那亲戚也曾在自家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帮助不多,却也让人暖心,自己这时候计较,怕伤了对方的心,可若是不计较,自己又咽不下这口气。

两边儿的轻重该怎么衡量?

“施主应该多问问自己的心,或许那个答案早就在施主的心中了。”

广济表情温和,并没有因为对方的反复纠结而着恼。

等到人走了,纪墨问广济:“师父,你觉得他会怎么做?”

广济说:“他会去计较那个孩子做的错事,人总会更加在意自己的付出。”

客观而又清醒。

纪墨微微点头,在问出这样的话的时候,他就已经决定了要追究对方的责任,许是忍不了,对那些菜投入了更多的期望,又或者隐隐地,对施恩求报的亲戚也有了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