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元初之眼(102)

作者: 三践客 阅读记录

苏秦之所以学问精进,全在静坐功夫,本经阴符七术,通篇在讲心一养气功夫,全无奇计妙招,因为它传的是根本道源、灵感发现,而不是具体的道术、招式。

朱熹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治学之法,本是古人做学问的常识,然而能静者寥寥,乃至达者如麟角,好静者又多恶动,每每弊病丛生,少动者感管见识少,心气体力不济,多不通时务,不接地气,以致大量滋生“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娘炮,使此法渐渐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学问之难,难于创新,心不能得一,无有创新。

“至诚可以前知”、“诚能自成”、“劳动创造人格”、“认真则事真”,肯定的是精诚、专注的学问之道,也是心一的方便法门,这些思维规律每每被斥为唯心玄学,其实是古人对内业、计谋、成事的规律总结,无一语是虚妄无稽之说。

以体能、心一为学问之基,虽然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限,创造潜力却远远超过不锻炼、不专一的求学者。

北方人擅长资源调配,折箭思维使他们万众一心,这同时导致他们思维僵化,缺乏创造力。

团结是好的,但万万人只有一个大脑是不可取的,平衡团结与创造的方式就是分清决策纪律与自由空间。

决策之前畅所欲言,验证之后再总结反省。无条件地强调忠诚与规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大脑就废掉了,大漠数千年的穷困正源于思维僵化。

补足了创造的短板,长城之外的生活品质、文明程度完全可以超过中原和南方。

大漠和东北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文化和创造能力,治沙、兴农还在其次,没有文字的记录,知识无法传承,采矿、冶铁、制造等工业无法开展,部落联盟的公约规定十八岁以下,人人都必须上学识字,汉语作为联盟唯一通用语。

虽然漠北和东北很少有人会汉语,但对汉学的崇拜是刻在各个部落骨子里的,推行起来并无太多阻力。

对于各部落生活习俗、信仰,部落联盟不仅不干涉,还非常尊重和鼓励。

东北的土地很肥沃,全靠人力开荒进展太慢,外燃机技术成熟,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等到北方人有了识字能力,打破了无脑团结的思维,这些新知识、新事物未尝不能刺激出一场文艺、科学大爆发,这也将成为验证变革正确与否的重要指标。

东边在打战,大漠各部却在积极绿化沙漠、建屋修路、办学行商。

李非梦接到完颜璟的谈判请求,却抽不出身来,直到金国丢失了临潢府,才启程前往。

第67章 煮海取水

战与和的问题,部落联盟早已讨论过,经过这几年来的改造,大漠各部物产富裕,面对中原也越来越有心理优势,南侵的心思不知不觉已经熄灭了。

所以部落联盟的底线就是停火划界,如果能够通商通婚就更好了,相互隔离也无所谓,可能过些年大漠还会反过来鄙视中原和南方人,野蛮人的解释权从来都在强者一方。

战场上丢失的东西也不可能在谈判桌上获得,这也是北方各部的共识。

联盟谈判代表有李非梦、杨帆、铁木真、脱斡(克烈部汗王)、薛古勒图、耶律留哥等部落首领为首,组成一支一百多人的团队。

辛静见识了漠北的治沙成果,愿赌服输,被李非梦指定与陈功即日完婚,辛静借口需要父母之命,和毕再遇早早溜回临安去了。

阳春三月,春和景明,从大漠戈壁登上鲜卑山,如同从地狱来到了人间。

漠北逐部牧区都被戈壁压缩,尤其感概:“这世界真奇妙,一山之隔,东面绿草如茵,西面却寸草不生,要是大漠都如辽东一般碧绿,谁愿意冒死南下打草谷。”

“辽东除了草木多一点,没有任何优点,冬天寒冷彻骨,只有半年是温暖的,听说大理国四季如春,从来不下雪,那才叫花花世界。”

“大理国烟瘴毒虫遍地,出了名的穷山恶水、不毛之地,要我说呀,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就是中原,自古以来,占据中原的都是世界之主,可见中原才是最好的。”

.....

众说纷纭之中,李非梦也和弘吉剌部聊起了煮盐工艺。

“煮盐工艺是怎么发明的?”

“煮盐工艺的起源,已经没人知道了。我们祖先从汉朝起,就在额吉绰尔煮盐,这其实没什么难的,只要多观察,就会发现盐湖水被太阳蒸干的地方会留下盐。”

“那你有没有想过,这盐湖里蒸发的水去哪里了?”

“那还用说,肯定是升上天去了。”

“然后呢?这水汽难道一直待在天上吗?”

上一篇:九州沐血 下一篇:上门小婿最受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