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贵珰(125)

作者: 翦花 阅读记录

别看案子闹得这么大,若非有个张元吉的族人因不愿听从他的命令去放火,得罪了张元吉,害怕被其报复所以跑来京城告状,这案子便会被当地消化掩盖,根本不为人所知。由此可见,类似的案子还不知他犯过了多少。

朝中文官们早就很看不惯这些抱着皇帝大腿蹭吃蹭喝的僧道妖人,听说了这消息简直炸了窝,参奏的奏折雪片一般砸向内廷。

皇帝初闻案情也动了怒,同意了将张元吉收监解往京城,可下一步的论罪判处却迟迟不见动静。案子是二月底发的,三月间张元吉被押到京城,刚进入四月,三法司便会同九卿将案子审讯完成,为张元吉拟了死罪,奏折递给皇帝,皇帝却只批复了个“监候处决”。

依照大明律,死刑都要分为“监候”和“立决”两种方式处理,监候就是俗话说的秋后问斩,立决就是立刻执行,遇到谋反、大逆、大盗之类重案重罪都要以立决处置,决不待时。

以张元吉杀四十余人的罪行决计是该立决的,皇帝判了监候,很显然就是不想杀张元吉,是缓兵之计。为此各部官员频繁上疏言明利害,催促皇帝对张元吉立即执行,皇帝却不为所动。

内廷的人都明白,不说张天师往日常常进宫陪皇帝讲经论道的交情,他祈雨祈福的仙法也特别令皇帝信服。也不知人家是真有仙术还是运气好,每次旱灾祈雨都很灵验,做法过后没两天便会降雨。为此皇帝也相信他祈福很灵验,觉得这两年自家但凡运道好,都是张天师的功劳。

尤其正赶上柏妃产下皇次子,皇帝本就认为这份福运是往日张天师祈福的效果,恰逢柏贤妃正处在神经高度过敏的时候,出点什么事都会联想到会不会伤害到她儿子,听说了张元吉犯事之后,还在月子里的柏贤妃便拉着皇帝恳求,一定要保住张天师平安,不然触怒上神,一定会报应到她儿子身上。

皇帝听了这话,当然就更不愿杀张元吉了。别说张元吉杀了四十多个人,就是杀了四百人又如何?值得拿皇子的命去冒险?

这几年亲身接触皇帝,汪直总会觉得,要单从后宫角度来看他,明宪宗朱见深真的很像个昏君。

其实皇帝这几年的政绩还不错的。他爹英宗朱祁镇给他留下了一个很烂的烂摊子,天顺末年那时,南方的瑶民叛乱扩散到四个省,荆襄一带的乱民也是个大泥潭,简直半壁江山都乱了套,局势说是风雨飘摇都不为过。

成化皇帝上了台,虚心纳谏,任用贤能,该动兵的果断动兵,该怀柔的主动怀柔,没出两年就把这些乱象都治理清明,看上去决计是个英明君主。

可从后宫看上去就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周太后上窜下跳,外廷指责万贵妃擅宠善妒,柏贤妃作个没完,皇帝的处理一概都是:抹稀泥,抹稀泥,再抹稀泥……

而且年纪轻轻的他还特迷信,对以张元吉为首的一众僧人道人都很宠信,劳民伤财地养着这些人还不算,像张元吉这样无恶不作犯了杀人案的,他还要护着。

汪直若非知道他在外面的那些好表现,一早就会在心里给他定性为昏君了。

按理说,张元吉这桩案子放到整个明朝历史当中,只能算是个不起眼的小插曲,不过汪直前世阅读历史书籍,还真就对这事留下了挺深的印象。

是太.祖爷朱八八亲自把道教划分为二(朱老爷子真的是什么都管),一个就是张元吉这个“正一”,另一个在现代的名气要响亮得多——“全真”。

张元吉是正一教的头头,地位相当于与王重阳齐平。汪直那时刚看完了新拍的一版《射雕英雄传》,再看到史书上对张元吉一案的描述,才因王重阳的同行这个渊源,对其印象深刻。

他还清楚记得,案子被皇帝拖来拖去,张元吉最终也没被判处死刑,只判了个流放。这种道教领袖是父子世袭制,朝臣请求对张元吉的儿子也做相应处罚,并且剥夺其嗣教资格,皇帝也没有应允。

于是张元吉的儿子继承了正一教天师之位,才过了两年,他就向皇帝请旨,说他奶奶身体不好了,想让被流放服刑的父亲提前回来尽孝。皇帝不顾朝臣们的强烈反对,真就答应了。〔依誮〕

坏事做尽的张元吉就那样被流放了短短两年,回家来继续享清福。

不论前世还是今生,汪直其实对这个案子没有多少直观感受,毕竟凶手张元吉他没见过,受害者他更没见过,听说了这件事,还不及见到钱太后遭受的不平待遇对他更有冲击。虽说想到恶人终将逍遥法外是有点气人,但反正他也插手不上,只能当个故事听,安心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