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美娱同人)[美娱]超级巨星(170)+番外

作者: 柠檬冰牛奶 阅读记录

根本轮不到芝加哥太阳报的王牌影评人罗杰-艾伯特出马,另外一位影评人就直接给出了55分的评价,对他而言就差一点点达到及格线。

《好莱坞报道者》给出的评价要稍微好一些,“我们不能欺骗死神,但电影能欺骗观众。今年万圣节观影的最佳选择——《死神来了》!”

《旧金山审查报》给出了好评,但却只打了60分,这倒是让伊芙有些莫名其妙,“这是一部能让观众反复观看的影片,电影让人极其不安,怀疑世界上没有任何安全的地方,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意外而死去。”

另外几家媒体也都是好坏参半,分数在30-76之间徘徊,让《死神来了》的媒体均分奇迹般的来到了及格线附近,竟然有58分!

瞄准万圣节的几部恐怖惊悚片当中,只有它的媒体评分逼近及格线,其余几部电影连50分都没有上。

最让伊芙惊喜的就是《死神来了》在烂番茄上面竟然表现尚可,虽然代表媒体数据的番茄烂掉了,可代表观众评价的爆米花桶却高高竖立着,并且保持在80%以上!

而午夜场之后的emaScore竟然也来到了奇迹般的B+,这基本上是恐怖片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许多经典的恐怖惊悚片都是这个观众评分。

《死神来了》再一次用实际情况证明了影评人口碑跟观众们的评价并不成正比,deadline更是紧急将其首周末票房预测提高到了2500万美元,认为它首周末就能达到成本线!

第62章 机会靠自己争取

Deadline对《死神来了》的票房格外看好, 认为这部制作成本2500万美元的电影首周末就能来到成本线,极有可能会成为今年的票房黑马。

所谓的票房达到成本线并不是意味着影片开始盈利, 而是说影片基本上不会造成大额亏损。

北美票房制作发行方跟院线的分成特别高,一部电影的北美最终票房如果能达到成本线,再加上海外地区的票房,综合起来基本上都是小额亏损。如果海外票房稍微高一点的话, 甚至还能达到收支平衡。

举个例子, 同样是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制作成本也完全相同,如果影片A在北美卖了1.5亿美元海外0.5亿美元, 影片B在北美卖了0.5亿美元海外1.5亿美元, 影片A的盈利就远超影片B, 因为北美地区票房分成基本上一半, 海外票房分成只有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很多大制作亏本就是因为北美本土跟海外地区票房分成比例不同, 乍一看票房是成本的两倍多, 可海外票房占比很高, 拿到手的海外票房分红其实会比较少。

迪士尼就曾经凭借《星球大战》系列向各大院线索取65%甚至70%的票房分成, 这简直不可想象!

因为北美地区的影院其实更多是依靠爆米花、饮料以及周边产品销售赚钱,利润里只有一小部分来自票房分成。

像《死神来了》首个周末光是在北美地区就达到成本线, CS观众评分又是B+, 北美地区两倍成本线轻轻松松, 再加上海外票房,不计算其余形式销售都会大赚特赚!

如果不是现在上网不方便,伊芙真是想登陆网站看看观众们对《死神来了》的评价, 报纸上面关于烂番茄的截图资料太少了。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烂番茄其实是因为成龙才建立起来的。这位名叫Senh Duong的华裔少年是标准动作迷,当年收集了关于成龙的电影评论,突然灵光一闪,于是就有了烂番茄这个影评聚合网站。

烂番茄收录的第一部 电影便是成龙的《尖峰时刻》,后来才因为皮克斯电影《虫虫特工队》被互联网用户所熟知。

当人们为了某部电影到底是不是烂片而争论不休的时候,祭出烂番茄这个词语就可以终结争论。如果超过60%的影评人给出的是推荐,那么它就会显示一个新鲜的、红彤彤的番茄,旁边有数字显示具体的推荐度。

如果低于60%,就会变成一坨绿色的番茄酱,就像《死神来了》一样。

番茄红不红是由影评人决定,爆米花桶竖立还是倒下就由观众打分决定。

当观众们给电影打出3.5分及其以上评分数量超过60%的话就会有一个红色的爆米花桶高高竖立,反之则是绿色包装爆米花桶倒在地上,爆米花散落一地。

不知不觉中,车子已经沿着高速来到了伯班克。

伊芙将手中的报纸折叠好放在前面,在车窗外的后视镜中最后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外表。

ABC总部有两个,伯班克这边是娱乐节目部,纽约时代广场边上是传媒中心。从没来过电视台的伊芙惊讶的发现ABC的拍摄录制基地竟然跟旁边迪士尼总部摄影棚紧紧挨在一起,两者之间甚至用人行天桥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