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质宠令(51)

作者: 同消古 阅读记录

“如果你们无情无义,就别怪我在丞相面前多言,把这些年来,你们狼狈为奸的事情都皆出来。”

卢免目光相迎,毫无惧色,有的不过一抹了然:“我们谁都逃不了,而眼下要考虑的是如何应对那位。”

王炎太默,沈摘走前的决绝,已不加掩饰了,一国丞相若真想斗,在座谁也不是对手。

“王大人,都到这份上了,丞相不过是要看冀州的真账,何不给他。”

“不可!”王炎太声音陡然提高,“谁知道他会挖出什么。”

卢免森森一笑,抚唇拭去茶渍,抬眼道:“线索不是三年前就断了吗?”

水气氤氲,沈摘坐于檐下,任雨丝飘洒在青黑色的袍襦,未几,一侧襟领蒙上薄露,他面孔摄人的阴沉,看完这册由刺史亲手奉上,四县县令表字署名的残账,生吞活剥了他们的心都有。

他道:“真好啊,为得到它兜了那么大圈子。”

“还不知道这回到底是不是真的。”

刺史唯唯诺诺:“是真的,是真的,卑职用性命担保,必不会有假,余下的全凭丞相发落,只求丞相在陛下面前…”

沈摘撩起眼皮,覰着他,冷哼:“听我发落?那就是抄家灭族。”

刺史浑身一抖,跌坐。

说来眼前这册记得清清楚楚,冀州下辖四县,连续三载分别给朝廷纳粮数千石,其中河源地域最广,所纳粮食足有七千石之多。

而如此庞大的数字,在王炎太笔下竟然全部抹去,摇身一变,成了年年欠收一万六千石的穷苦州郡。

滑天下之大稽!

沈摘相信,这里的百姓是真的穷得吃不起饭,穿不上衣,那日孩童维护阿父,极力护粮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就在诸州百姓岁庆有余的同时,冀州百姓正辛苦维持每载缴粮两次的艰难生计。

“说说吧,你们把收上来的粮食,都送去哪了?”沈摘问。

刺史人已傻了,当初怎么就答应他们把账本呈上了?一时间,颇有种干脆放弃,全部招认的情绪。可即便认,他又知道多少呢?

“不如让我来说。”沈摘抬首:“你是何人?”

“县令,卢免。”

舆图一展,绘得是原山东道诸城。卢免伸出细长的食指在某处点了一点,沈摘脸色骤变,沉声问:“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诚然。”

“此地乃都督府所在,你是要向本相弹劾山东道都督私吞钱粮?可有证据。”

卢免摇头轻笑:“他们怎会留下证据?丞相大可不信下官所言。”

沈摘道:“既无证据,便是虚言,要本官如何相信,如何信你不是在为自己的罪行开脱?”

“罪行?”卢免反问,“丞相不会真以为一册残损至面目全非,无府印仅余署名的账目可以定下官的罪?”

“那么大梁律法何在。”

沈摘静视以立,平静的双目底下不知已压了几丈波涛,就在一个时辰之前,这个县令说的都对,他不过是以高位施压,逼他们多吐些有用的东西出来。

沈摘笑,轻抚案上那薄快马送来的《河源县志》,道:“县令解不了的,不知它能否解惑?”

所谓县志,载一地风土民情,政令贸易也,虽乃民间所撰,却多出自名仕儒流。

一瞬间,卢免面上情绪复杂,红了又白,沉默着,沈摘上前:“你们先回吧。”

王炎太身上一松,如蒙大赦,携四位县令就往外走,这时,身后沈摘道:“卢大人。”

其余人识趣回避,独卢免一人,稍稍有迟。

“本相尚有一事不明,既然证据难求,又为何多此一举,留下了它?”说的自然是账簿。

卢免垂首,谦谦地看不到眼光:“或许智者千虑,必有一疏。”

“是必有一疏,还是必有一得,现下还不能定论。”

卢免抬首,与他目光相撞,沈摘道:“依县志所载,本相会审三年前牵涉其中的乡绅,乡宦,耄老,相信他们会带来不一样的答案。到时县令记得要来。”

“不巧,每隔三载,进京朝见圣上的日子又到了,因循休阁,下官恐要让丞相失望。”

“哦?”沈摘慢条斯理走下阶来,“初秋朝见,仲夏出行,可会过早?”

“前任长官路遇不测,以至朝见当日冀州无人,惹陛下动怒,冀州无人升迁,为免重蹈覆辙,提前安排。”

“官道?”

“水路,”卢免道,“顺流直下,先经允州,再入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