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芦笙舞的传承(515)

作者: 高原风轻 阅读记录

而平常跳芦笙舞,就算是刚才王波还没有喊正式开始拍‘电视’时,大家都没觉得什么。可是现在,这是绝对错不得的啊,一错了,就要在‘电视’上,让人看到的,那不叫大家笑丢大牙。

所以,有的人越是这样想,就越想跳好,越想跳好,就越迈不开步子,一个影响另一个,旁边的又再影响旁边的。怎么走都走不出刚才的整齐舞步来。

这时的王波,不得不又一次叫停。

“大家不要紧张,就像你们刚才跳的一样跳就可以了;那我们现在暂时不拍,大家再先试几圈,跳好了我们再拍。”

当芦笙再一次响起的时候,只要王波和大胖没有站在土台上那两个‘长枪筒’后面,没有喊‘开始’,下面就跳得一点事都没有。可是,等王波叫停,又喊所有的摄像人员注意时,下面的脚步又开始乱了。

这样,反反复复了好多次,就连仰亚也停下来喊了好多次,甚至是生气地吼了她们也无济于事。反而越是吼,走出来的步子越乱。

就这样一个动作,从王波他们中午快两点钟开始,一直拍到下午四点过。最后,王波他们终于拍成了一次。

可是,这一次,永远也达不到王波他们拍摄的要求,所以,又重新叫大家走了一遍又一遍,跳了一次又一次。

这下,刚刚开始的那些想拍‘电视’的高兴劲,一点都没有了,也终于知道这‘电视’不是那么好拍的。

直到晚上,王波他们也没能把这一组镜头拍好。

不过,到了晚上,由于王波他们要拍的是好几年前大家跳芦笙舞的样子,那时是没有电灯电视的。所以,仰亚他们找来火把,燃起了火堆。

也许是因为晚上,大家也看不到彼此脸的原故吧,这晚上在火把、火堆前跳出来的一组镜头,效果还真的不错。

这也算是王波他们的一个意外收获吧。

闹了这一天,这可比王波他们拍摄新闻累得多了。可是,这才刚刚开始,还不知道明天的那些镜头该怎么拍,又要重复拍摄多久——

第209章 非遗申报(3)

这一片民族居住地区,有一种小孩一出生‘会说话就会跳舞,会走路就会唱歌’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对于歌舞还是很感兴趣了,也是很擅长的。

而歌舞,就是以芦笙及芦笙舞为主。可是后来,也不知是为什么,大家对于芦笙和芦笙舞都慢慢地疏远,不再熟悉,也一再跳了,而吹芦笙的男孩更是越来越少。

在很久以前,就像仰亚一样,大家觉得这个小孩在吹芦笙方面有一定天赋,或者说是可塑之材,那就从小两三岁就开始培养了。仰亚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具体培养他的,就是仰亚的爷爷。

而芦笙舞,大多数以女孩学跳芦笙舞为主,所以,也就有那三四岁的小女孩,每逢村寨里节庆和喜事时,都会被自家的阿妈、奶奶以及姐姐等为她们穿上盛装,开始跟着奶奶或者阿妈,开始跳芦笙舞了。有的没有奶奶、阿妈带的,也会跟着家族中的姐姐们一起跳。

特别有趣的是,有那些没有女孩的家里,而奶奶或者阿妈又提前做好了女孩子的盛装,也有阿妈或者奶奶们,把自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的样子,穿上盛装一起参与跳芦笙舞。这在村寨里也是可以的,不会引起人们的笑话,跳舞的男孩,当然也是那些本身也喜欢跳舞的孩子。如果自己不喜欢,那是抓不来的。

这主要在于,大家欣赏的不是男孩女孩,而是欣赏她(他)们的舞步,还有就是他们身上穿着的盛装,那是代表着自家奶奶或者阿妈的绣花手艺。

今天,王波他们要拍摄的,也就是包括这些在内的一种自然的芦笙及芦笙舞在广大村民中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族文化效果。所以,要把从小孩到大人,从田间地头到团圆舞舞场(在这里,也就是村寨里的晒谷场)。可是,这以前可不是叫晒谷场,而是叫芦笙场。也就是村寨里各种芦笙喜庆活动中,所有村民集中跳芦笙舞的场合。

另外,和芦笙场匹配的,还有起鼓场;起鼓场,从名字就可以知道,就是‘起鼓’的地方,就是开始跳芦笙舞时,第一声鼓响起的地方。

起鼓场,在这个寨子的最高处,在很久以前,这一带还有鼓藏堂、有活路头家,同样也有‘起鼓场’。每逢村寨里大型喜庆活动要吹芦笙、跳芦笙舞的,必须先由鼓藏头在起鼓场上敲响第一声木鼓,并由鼓藏头家未出嫁的女儿(如果没有的话,也可以由本家侄女代替)。在起鼓场上跳起第一曲芦笙舞,然后其他的女孩和妇女们才能跟着跳起来,然后才又慢慢地转到芦笙场上来,大家一起跳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