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芦笙舞的传承(449)

作者: 高原风轻 阅读记录

“奶奶,你好,就你一个人在家吗?”

“啊,你们这是——”

“奶奶,我们是从县城那边过来的,来这里想找一个人。”

“你们,要找谁呀?”

“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年纪可以跟你差不多吧,就是原来在县城老街做芦笙的师傅。”

“什么?芦笙?做芦笙?”

老奶奶说着,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慢慢地转过身去,继续朝着她的炉灶里加着柴禾。

炉内的火红红地亮着,照在了她满是皱纹的侧脸上。她是那么的专注着,就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过了好久,老奶奶才又慢慢地转过头来。

“你们,进来坐吧。”

仰亚两人,还等着老人给他们指路呢,看看这天就要黑下来了,哪里还有心思再坐。

再加上一天走了几十里的山路,说不累,那都是假的。现在,只想早一些找到制作芦笙的老人的家。

“啊,不啦,老奶奶。”

也许是老人没听懂仰亚的话吧,也许是她不太知道仰亚他们要问的人,所以,才没有给仰亚答复。这也不能怪老奶奶,老人记忆力不好,记不住村子里的人也很正常。那就再找一个人问问。

仰亚两人转身正要走时,奶奶才又转过头来。

“你们不是要找在街上做芦笙的人吗,这,就是他家。”

“啊?!”这下,仰亚两人才明白老奶奶叫他俩进屋‘坐’的意思。

白泥浆糊成的房子本就有些矮小,而做成厨房的这一间,又更加的小了一些。看到仰亚两个走了进来,老奶奶递给了两人各一个小凳子(小马扎),示意他们到另一间去坐。那是正堂,紧连着厨房。

正堂比厨房要宽阔得多,正堂的墙,已经不再是泥糊墙了。而是和仰亚他们家一样,装饰很好的木板墙。

随着两人的进入,老奶奶跟在后面,伸出手在门边,打开了门边的电灯开关。

电灯虽然不是很亮,但足以让整个正堂里看得清楚。

仰亚在灯光下,慢慢地环视着四周。就在他们的对面,摆放着一套做工讲究的竹椅,竹椅全身黄金,表面发亮。

目光转到正堂的正面,那小小的神龛上,还有两柱香在燃烧着。是否是有人刚刚才烧上的。两行青烟,徐徐地向上升着。

仰亚一眼瞟在旁边的一个批着黑纱的镜框里放着一张相片——

那不就是他要找的制作芦笙的老人吗?

原来,这就是芦笙制作老人的家啊!

怎么?老人过世了?

这时,老奶奶给两人端过来两杯茶。放在了长竹椅前面的小竹桌上。

“你们是来找他的吧?可是,你们来晚了,前几天他才刚刚走。”

看到相片,又听到老奶奶的话,仰亚不知怎么的,自己的鼻子也开始发酸起来。他真的想不到,事情竟然真的有那么凑巧。

“奶奶,你是——”

“这是我家老头,前几天刚走。唉,这死老头,说走就走了,本来说是回来多陪我住几年,可是——”

说着老奶奶的声音有些颤抖。

这就是芦笙制作老人的老伴。其实,以前,她也有到过县城里,那是芦笙制作老人刚刚分到了地主的房子,就把她也带了过去。可是,她总觉得城里她住不习惯,一住下来,不是这里生病,就是那里不舒服。

而每当她一回到乡下,不吃药不打针,这些病又很自然地就好了。老头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老伴重新送回了老家。好在,家里还有自己的儿子媳妇,还有孙子。这样她在乡下住着还是很放心的。这样,老人在有空的时候也会经常回来看看。所以,仰亚一直没有发现老人还是一个‘走读生’而已。

直到前几年,城里的芦笙制作已经没什么生意了。在老伴和孩子们的要求下,老人才又重新回到了这个白竹山下的白竹庄。

农村的老夫妻,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静静的相守。

本来想着,不再在县城里做‘生意’了,人也老了,回到家里,两老人能好好地相守着多过上几年。却不想,回来得没几年,老人就走了。留下了他孤独的老伴。

也是在前几年,这家人已经建好了自己的新房子,新房子就在这栋旧房子的下面,隔着一条路,隔着一片白竹林。所以,仰亚他们来到的时候,天快黑了,他们没有看见而已。

起好了新房,这家的孩子就到新房子里面住去了。本来是一家人都要搬下去的,可是,老两口还是离不开老屋,坚持要在老屋里住,说是两老人喜欢清静。

没办法,孩子们也只好答应两老人。好在老房子新房子相隔不到五十米,老人单独在一边住着清静也是好事。有什么事情,相互照顾着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