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郭嘉成长日记(55)+番外

作者: 这个懒人没起 阅读记录

郭嘉把“请”这个字眼念得格外重,听着满满的嘲讽。

荀彧松开手,退开半步,耳根慢慢红了。

那几千士兵全速推进,很快将驿站团团围住。为首的人是袁绍的部将朱灵。

这位朱将军表面客气,实则强硬的“请”他们去拜见袁绍。

郭嘉和荀彧在袁营之中又见到郭图,三个颍川同乡不期而遇,相顾无言。

荀彧的宗族被袁军裹挟而来,其实不是意外。

袁绍最近正在谋划夺取冀州,他和韩馥之间的龌龊,不足为外人道。

起初,袁绍担任渤海太守,名义上是冀州牧韩馥的属下。但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显赫的高门世族子弟,影响力巨大,严重威胁到韩馥的地位。

韩馥一向以袁氏的门生故吏自居,一开始,他十分优待袁绍。但随着冀州豪门纷纷归附袁绍,袁绍的势力越来越强大,韩馥发现:他这个冀州牧说话还没渤海太守说话管用,再这样下去,冀州就要变成袁绍的地盘了。韩馥开始对袁绍各种防备打压。

比如克扣袁绍的军粮,限制袁绍扩充军队。疏远冀州本地的官员田丰和沮授。重用颍川同乡荀谌和辛评。

不过没什么鸟用,因为最近发生了一件事,让冀州的官员都巴不得立刻换一位冀州牧。就算袁绍不想谋夺冀州,也没几个人是心向韩馥的。

事情要从冀州接到讨董檄文说起。

当时,韩馥把幕僚都召集到一起,商议这件事,诸位;“现如今,我应当帮助袁氏,还是帮助董氏呢?”

这么没水平的疑问,一下就被幕僚们集体鄙视了。

治中从事刘子惠推案而起,站出来十分严肃地说:“兴义兵是为国家,说什么袁氏董氏?”

韩馥羞惭,面子挂不住,一时语塞。

刘子惠刚刚斥责了领导,担心将来被领导穿小鞋,于是又揣摩了一下韩馥的心思,向他献计:“兵者凶事,我们不要强出头,先看看其他州的动向,有人带头起兵,我们再响应。不参战,就待在后方供应军粮,又不缺功劳,风险还小。”

从事田丰也出列:“冀州兵精粮足,带甲十万,是目前实力最强的州。讨伐国贼这种事,要么不参加,要参加就要当领头人,号令群雄,立不世之功。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当附庸,那样就算有功劳也轮不上冀州啊。”

沮授、荀谌、辛评等人都赞同田丰的建议。

然而韩馥是个没什么主见的读书人,开座谈会还行,一想到打仗就犯怵,他采纳了刘子惠的提议,关东诸侯会盟,韩馥龟缩在冀州,负责给盟军提供粮草。

出任关东军盟主的袁绍自号车骑将军,取代朝廷任免地方官吏,从此势倾天下,海内名士争相投效。

领袖的巨大政治优势实在让人眼红。韩馥开始后悔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但他不怪自己不纳良言,反而怪罪上了给他出主意的刘子惠。

刚巧赶上韩馥又克扣袁绍的军粮,袁绍大肆宣扬这件事,关东诸侯联军粮草告急,纷纷把矛头指向韩馥。

第26章

陪吃陪喝的日子兖州刺史刘岱还给韩馥写信,信的内容大约是这样的:董卓无道,早死晚死肯定都会死,不过等他死后,信不信我们回师讨伐你?你在冀州坐拥强兵,却无视国家兴亡,还给我们拖后腿,你和那些叛逆有什么区别?洗干净脖子等着,收拾了董卓就来处置你。

韩馥看了这封信,又恐惧又悔恨,这种时候,身为一州的最高长官,就应该动员大家团结一致,共度难关。但韩馥偏不,他把一切罪责都推给刘子惠,要杀掉刘子惠来平息关东诸侯的怒火。

冀州长史耿武带头,田丰、沮授、荀谌、辛评全都站出来挡在刘惠身前,田丰向韩馥求情:“如果主公一定要杀子惠,那就把我们全都推出去砍了。我等愿意和刘子惠同死!”

平心而论,刘子惠的提议虽然不像田丰的谋划那样一旦成功必定伴随着巨大的利益,但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办法,提供粮草这种事,办好了也是很能笼络人心的。事情变成现在这样,其实要怪就怪韩馥不靠谱,无偿赠送军粮,还被接受馈赠的诸侯给恨上了,这是什么样的奇才?

韩州牧却不这么想,哎呦你个田丰,说话这么冲,哪里像求情?这简直是要挟逼迫!他重重一拍几案:“子惠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韩馥下令给刘子惠披上囚衣,用扫帚棍棒驱赶着把他打出官署,由士兵押着去服徭役。

田丰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沮授翻白眼:“……”

荀谌:“……”

辛评掩面:这般羞辱,还不如直接杀了子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