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郭嘉成长日记(184)+番外

作者: 这个懒人没起 阅读记录

在众人或鄙夷、或玩味、或探究、或欣羡等各种目光的注视之下,郭嘉坦荡自若,甚至唇角微扬,露出一个浅淡随意、如清风明月般疏朗的笑容。

曹操跳下马车,压根不理那些来搞事情的官员,径直翻身上马,直奔许都皇宫。

淡淡的药香味随风弥散,侍中仍然揪着帘子直发愣。

郭嘉被冷风一吹,又咳得面色潮红。他用折扇轻轻一敲那待中的手,戏谑道:“劳驾,请阁下让一让,不是美人挑帘相邀,嘉是不会留下的。”

这是什么浑话!听着就像在青楼调戏女郎一样。

小皇帝刘协想引导公卿百官弹劾曹操僭越弄权,结果事与愿违,文武百官的关注焦点全都偏了,他们更好奇郭嘉和曹操到底是什么关系。

行同骑乘,坐共幄席,当真只是礼贤下士?

郭嘉:又是躺着中枪……

孔融是孔子的嫡系子孙,当世大儒,最看重礼仪,郭嘉这般行径,落在孔融的眼中,就是藐视礼法、衣冠不整、当众戏狎。仅仅一个照面,孔融对郭嘉的印象就差到极点。

况且在学术上,他们也是站在对立面。

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使许多经书亡佚。西汉初年,官府请遗老、长者口授经书,用隶书记录《礼记》、《尚书》、《论语》、《春秋》等书,称为“今文”。

后来,鲁恭王扩建王宫,拆除孔子的故居,从墙壁中发现《礼记》、《尚书》、《论语》、《春秋》等古籍,皆以古籀文(大篆)书写,称为“古文”。

于是汉代经学分为两派,今古经学之争持续了将近三百年。

孔融、国丈伏完等人属于今文派,而颍川私学中盛行古文经学,曹操的幕僚中,颍川士子众多。荀彧、荀攸、郭嘉等人的授业恩师和族中长辈,基本都属于古文派。荀彧的六叔荀爽为《周易》作注,是古文派的代表之一。

曹操不在许都的这些日子,朝堂上早已吵翻天。起因是荀彧伴驾的时候,给小皇帝刘协讲解了一篇《尚书》,恰巧是今文《尚书》中不存在的内容。很显然,是古文《尚书》中多出来的篇章。

很不幸,这事被孔融知道了。直接在廷议的时候向荀彧宣战,要求召集天下名儒汇聚许都,为刘协讲授经学,整理古籍。孔融列举了一份名单,九成以上都今文派的学者,没有古文派的人。

所以孔融发起的今古经学之争,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探索,而是欲借今文派的势力打压曹操麾下的幕僚。

千万别小看学术之争,失败的一方,运气不好就要卷铺盖滚出朝堂。

荀彧等闲不吵架,但涉及到学术问题,那是必须要争论一番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卷入今古经学之争,各自拉帮结派,每次的朝议都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天可怜见,荀彧给刘协讲解那篇尚书,只不过是想让小皇帝接触一些帝王之道。却被孔融借题发挥,引起新一轮的朝堂今古文之争。

郭嘉头一回懊恼不能上朝,看不到荀彧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舌战群儒,和孔融分庭抗礼的国士风采。

不料孔融在廷议时没辩过荀彧,居然在休沐日堵上门,继续挑战。

郭嘉正披头散发,赖着荀彧喂药,没骨头似的半躺半坐,颇有几分病西施的味道。苦涩的汤药,在唇齿缠绵之间渐渐回甘,突然被孔融打断,十分不爽。

孔融辩论不胜,转为人身攻击,讽刺荀彧辅佐权臣,欺压幼主,不是王佐之才,是乱臣贼子。

话音未落,郭嘉跨入厅堂,行了一个优雅到无可挑剔的揖礼:“孔文举(孔融),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正是。”

郭嘉的薄唇勾起一个轻蔑的弧度:“昔日周天子尚在,孔丘(孔子名丘)为求功名利禄,游说六国,眼中可有周天子?若按照阁下的标准,不辅佐王室就是乱臣贼子,那孔丘先仕鲁公,又在齐国给高官当家臣,也不过是乱臣贼子罢了。”

孔融气得胡须乱颤,险些晕过去,用手杖重重地磕着地板:“你这竖子,安敢如此诋毁圣人!你、你……”郭嘉说的是事实,孔子游说六国,天下书生都知道,无可辩驳。

郭嘉气定神闲:“你什么你,董卓之乱时你在哪里?两京遭难时你在哪里?天子东归,食不果腹,你又在哪里?汉室倾颓,是曹公首倡义兵,是文若和诸位同僚辅佐曹公迎奉天子,复宗庙社稷。你被贼人打得抛妻弃子,逃到许都,丢净朝廷的颜面,现在跳出来装什么汉室忠臣?谁给你的脸说文若……”

荀彧和郭嘉并肩站着,借宽袍大袖的遮掩,捏了捏郭嘉的手,示意他放过孔融,别把这位圣人之后气出个好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