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郭嘉成长日记(168)+番外

作者: 这个懒人没起 阅读记录

他站在窗外看了一会儿,忽然听见一阵隐隐约约的歌声。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郭嘉:谁这么不靠谱?在书院里唱这种男女私会的定情诗,不怕带坏青少年吗?不过《诗三百》中类似的内容有不少,五六岁的孩童,启蒙时就开始诵诗。这年头,不讲究那些,十五六岁就嫁娶的人也常见。

郭嘉拽着陈登,去寻找歌声的源头。

远远地望见韩夫子,以及夫子手中粗长的木杖,郭嘉脚步一顿,下意识地想开溜。

韩平韩夫子一眼就认出郭嘉,冲他招手:“奉孝,过来。”

郭嘉:今天是什么日子?这么热闹,荀彧、荀攸、戏璕、赵俨、繁钦、胡昭、司马懿都在。

他对韩夫子身旁的荀彧眨一眨眼,慢吞吞地走上前行礼:“韩先生,这位是下邳陈登,字元龙,来书院参观。”

众人一番寒暄见礼之后,韩夫子对侍立在身后的繁钦说:“休伯(繁钦字),你这首定情诗是极好的,为何不继续唱下去?”

诗歌,原本就是用来唱的。繁钦擅长写诗,但他嗓音沙哑,不太好意思当众歌唱,今天被韩夫子赶鸭子上架,可把他难为坏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的手指都开始发抖,一句也唱不下去。

繁钦硬着头皮拿出诗稿,环顾围观的人群:“可有擅歌之人?”

韩夫子扯住郭嘉:“奉孝,你来。”不作第二人想。

“好的,文若一起啊。”郭嘉:无论有多少人,老夫子总能从人群中一把将我揪出来,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原理?抓苦力敢不敢换一个人?

荀彧被点名,温文尔雅地走上前,向一个围观的小小少年借来一把七弦琴。

只是最普通的、毫无装饰的琴,到了荀彧的手中,试音调弦之后,发出了足以磨洗凡心的绝美琴音。

声声清韵中,郭嘉闲庭信步,抚着折扇,唱起繁钦的《定情诗》。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

郭嘉的歌声,就像他这个人一样,总是能轻易地触动心弦。荀彧在琴弦上拨出最后一个音符,仿佛听到了发自灵魂的声息。谁说荀令君大公无私?尚书台中,他的案头,堆满了弹劾郭嘉的奏章,一封都没有呈上去。大约过完仲秋,还能废物利用,扔进炭盆里烤火暖手。

人群中,那个将素琴借给荀彧的小小少年,凝视着眼前举世无双的美男子,都不敢大声呼气,生怕惊扰到荀令君。他今年十二岁,有着与众不同的卷曲长发,来自徐州琅邪(后改为琅琊),进书院求学,用的是化名,叫作徐福。

同一场考试,河内司马懿名列第一。而琅邪徐福,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是踩着分数线入学的。在同一批通过考试的少年俊杰之中,徐福的排名倒数第一,再少一分,就进不了国子学的大门。

韩夫子突然问:“奉孝,老夫发现一块璞玉,给你当入室弟子,如何?”

郭嘉:“先生看中的人,自然是好的。”先生的面子,必须给。

韩夫子朗朗一笑,抬手指向司马懿:“就是他,河内司马氏的二公子,孔明(胡昭)跟我说了好几回,小懿儿正是最适合进学的年纪,多拜一位先生,多长一些见识。”

司马懿向郭嘉行礼。

郭嘉暗暗咬牙:“恩,嘉也很看好小懿儿呢。择一个吉日,行拜师礼。”

时下,出行不易,马车飞驰一段时间,还得停下来一阵子,缓一缓马力。一天的时间,去不了很多地方。最后,郭嘉带陈登去西市,在天桥上吃烤羊肉串儿,看桥下川流不息的行人。

薄暮之中,贩夫走卒,光影浮动,人声如沸。各种味道随风飘散,有酒香、有熏香、有汗臭、有胭脂。诸如炒栗子、烤乳鸽、胡饼、鱼丸汆汤等各种小吃,更是香飘十里长街。

恍然间,好像又看见昔日的洛阳城。

这一刻,陈登作出了一个让他此生都无比庆幸的决定:他要以汉臣的名义,帮曹操取得徐州。

当晚,陈登和曹操密谈到半夜,谋定徐州诸事。

曹操任命刘备为徐州刺史,陈登为广陵太守,陈登的父亲、沛相陈珪官职不变,俸禄翻倍,秩二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