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你在我的左手边/你是大樱桃吗(5)

可是凭良心起誓,因为张怿的缘故,因为不想让他更加瞧不起我,我已经极大地减少了上课看课外书的次数。虽然,那些雀跃着想要努力钻出的懈怠感让我抑制不住地想要打盹,或者干脆就是瞪大眼睛也丝毫听不懂,可是,我还是努力克制自己想要看课外书的欲望。

因为我无法想象,当我再次被老师抓到的时候,当我再次走上讲台宣读检讨书的时候,张怿,他看着右手边空荡荡的座位和讲台上窘迫的我,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因为喜欢,偷偷的、默然的喜欢,我在16岁的某一天里,居然可以尝试改变自己依赖已久的习惯,这真是个奇迹啊!

不过,我还是在书包里放着课外书,每到我实在无法忍受的数学课上,或者课间以及活动课的时候,就如饥似渴地读着。

《平凡的世界》我开始读第二卷,勤奋敏感的农村少年孙少平,他终于高中毕业做了一名初中老师。到这个时候,我还是无法忘记第一卷开篇,那段关于两个黑馒头的描写。我闭上眼睛,似乎就可以看见一个同样处在花季、自尊心无限强烈的少年,家境贫寒,只能在同学们都取完自己的白面馍或者玉米面馍之后,悄悄走过去取走属于自己的两个黑色高粱面馍。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把三种不同颜色的馍馍分别叫做“欧洲”、“亚洲”、“非洲”,生动形象的绰号里却饱含着无尽的辛酸。我似乎可以看见,雨雪交加的日子里,一个男孩子走到馍筐前,拿起自己的两个高粱面馍,扭头看看旁边盛着乙等菜的盆子。他看四周没有人,就像小偷一样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碗里舀。雨水滴在盆里,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上眼,两颗泪珠慢慢滚下来……

农村少年孙少平,他生活在和我完全不同的世界里。我虽然没有父母在身边,可是衣食无忧。而且远方的父母总觉得亏待了我,每次回家都要给我买最好看的书、最好吃的食物。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孙少平在那么艰难的生活里都没有放弃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的理想,而我,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理想?

这个世界,对我来说,或许太冷淡疏离了。

我这样想着的时候,在我的左手边,突然有个声音响起来:“你看的是什么书?”

我一扭头,看见张怿,他好奇地看着我,又看看我手里的书。

我说:“《平凡的世界》,路遥的。”

这样说话的时候,其实我很想冲他微笑,可那么努力,仍然表情生涩。

他却高兴起来:“我听表哥说过这本书,他还是在学校图书馆里借的呢,没想到你有啊,借我看看行不行?”

我愣一愣,下意识点点头。

他笑着伸出手,从我手里把书接过去,翻几页,问我:“有第一卷吗?我得从头看起啊。”

我点点头:“明天带给你。”

他很高兴:“别忘了啊。”

我有点担忧:“如果被王老师知道了,会不会说是我把你带坏了?”

他轻轻笑:“不会的,这也是一种学习嘛。”

然后顿了顿:“只要不上课看,谁也干涉不了我们的课外阅读啊。”

他若有所指地看着我,我又不争气地脸红了。我当然知道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是在告诉我,有些事,只能在有些时候做,才有价值。

可是他不知道,课外书对我来说,或许已经如同罂粟——绚烂、诱惑,直侵入骨髓,无法割舍。

第二天下午,我把《平凡的世界》第一卷带给张怿。他小心翼翼装到书包里,他这样做的时候,夏薇薇看到了,瞥一眼,没出声。

放学的时候,我照例是一个人背上书包往外走。走到校门口,突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

我一扭头,看见张怿微笑的脸:“一起走啊。”

我有点犯晕。

我在想,我这样的女生,犯得着他对我表示这么多的亲近吗?再或者,仅仅是为了我借给他书看,而表示一种热情的感激?

想到这里,我自己都觉得这种想法很可笑,就笑着晃晃脑袋。

张怿看见了,很好奇:“笑什么?”

我不说话,只是抬起头看看他,挺拔、干净,目光纯净,不含杂质。

有一点点惶惑,在心里细密地涨潮,起起落落,偶尔会有一点点响声。

我仍旧不出声,或许,是不知该如何接一个听上去如此亲近的话茬。

他只好换个话题:“陶滢你是不是看过很多书?”

我看看他,觉得他有点没话找话。

他看着我:“你最喜欢哪一本?”

我想了想:“就是借给你的那本吧,我最喜欢那本。”

他“哦”了一声,说:“以后我想多借几本书,可以吗?”

我点点头,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何况,他是张怿啊。

正在这个时候身后赶上来几个男生,他们平时和张怿走得很近,包括坐在我前面的徐畅,他笑嘻嘻地看着张怿:“哎,走那么快干吗,重色轻友啊!”

我很厌烦地把头扭向另一边,听见张怿笑嘻嘻的声音:“别胡说八道。”

我急忙快走几步,把他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大概走出十几米后,我转身看他们,他们正在朝我挤眉弄眼,徐畅响亮地吹了一声口哨。接着,除了微笑着的张怿以外,那群男生一个接一个地吹起了口哨。

没多一会,他们骑着色彩绚烂的山地车,从我身边飞快地驶过。天已经慢慢黑下来,我只能隐约看见张怿坐在一个男生的车后座上,飞驰而过的瞬间向我招手。冷风差点吹飞他的帽子,他慌忙用手按了按,模样很滑稽。渐渐地,他们融在远方路灯的光晕里,变成一个个模糊的小点。

直到看不见。

3-1

又过几天,下午活动课,我读《围城》的时候,左手边的人用手肘顶顶我的胳膊。我抬头,看见张怿微微的笑。

他的笑容单纯干净,好似春末一缕热而明亮的阳光,带着含蓄的穿透力,一路照耀过来。

“这个,还你。”他推过来一本书,包着书皮,四角规整,每个角都坚硬挺拔。

我翻翻扉页,是我的《平凡的世界》第一卷。

“不客气。”我微笑一下,然后开始懊恼:为什么我没有夏薇薇那么甜的笑容?

“下一本。”他伸出手,手掌摊开在我面前,修长的手指,食指上还缠一小块创可贴。

“手怎么了?”我下意识地多问了一句。

“打球,破了,”他不在乎地看一眼,仍旧摊开手:“书啊,你答应借我的。”

“张怿,你看书这么快,不会影响功课吗?你爸妈不管你?”我有点怀疑人和人大脑的构成存在本质区别。否则,为什么我看课外书就是无药可救,而他就算博览群书?

“功课完成了,看书就算休息了,”他语气平静:“学生就是这个样子,只要你学习好,一俊遮百丑。”

他顿了顿:“初中的时候,我看漫画看得很疯,考班里倒数第三名。我妈用鸡毛掸子抽我,十二下,抽到我后背开花。”

我倒抽一口冷气。

十二下,他记得这么清楚。

他用手比划一下:“这么粗的掸子把儿,‘啪’地就断了。”

我失语。或许,我只是不想承认:假使我妈也能抽我一顿,或许不至于走到今天。这样一败涂地,一塌糊涂,一筹莫展。

可是,为什么,我的妈妈,她对我的成绩,可以不在乎?

心里悄悄滋长一点蚯蚓样的怨,细细地蜿蜒。

终于还是忍不住问:“后来呢?”

“后来——”他顿一顿,目光一点点从明亮到模糊:“后来我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所谓好学生,考第一名,得奖,她再也没有管我。”

“终于还是妥协了。”我瞥他一眼。

“可是妥协在许多时候不一定就是失败。”他解释,手在课桌上划拉着,没有规则。在下午的阳光下散开一点浅白的光。

“噢——”我应景。

“做个好学生,对你来说又不难。”他看着手中的课本,声音低而轻。

“听起来像我外婆在唠叨。”我取笑他。

“是真的,你这么聪明,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他仍然不生气。

聪明?自7岁上小学之后,这个形容词似乎距我越来越远了。机会?什么叫做机会呢?

“做个大家认可的好学生,释放自己的压力,做点自己想做的事,这些机会不是没有。其实就像书上说的,自由是有纪律的自由,纪律是有自由的纪律,这世界上的事大概都是有规则的吧。”

太哲学了,从他口中说出来,好像绕口令。

我沉默,虽然觉得他说的那个聪明的女孩子并不是我,可是却情不自禁地想:或许我可以考虑一下他的建议?

“和大家公认的规则对抗,可以成功,但未必快乐。有时候,妥协一点点,可能有意外的惊喜,”他看看我:“足够强大以后,就可以随心所欲。”

心底有什么东西“轰隆”一声倒塌,塌陷的碎片激起了陈年的尘埃。

我突然发现,其实他说得不是不对。

却觉得有些狼狈:我凭什么要听他说这些话?

带点指点,带点教诲,带点老成,带点沧桑,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是同一平面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