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元公主搞事日常(75)

作者: 烟云一盏 阅读记录

原本。

不管姚崇为何认为自己有保住赵诲的必要, 但源乾曜知道, 他的行为挑战的不仅仅是国法纲常, 还有他自己赖以立足至今的基础——圣人的信任。

对于圣人来说, 和他一道匡正吏治的姚崇开始徇私舞弊,就是对他最大的背叛。

源乾曜知道, 他什么都不必做, 姚崇已经完了。

十一月过去,李隆基的心情原本极好。

北边,薛讷和王晙在追讨降而复叛的部落大胜之后,已经相继送来奏疏, 总结了此次征讨过后投唐部落的损失。但也不约而同地认为,刚从混乱中平息的突厥,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南下的可能,朔方并州一线,可以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朝中,他倚重的宰相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政事堂彻底恢复了以往的高效运转,皇朝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后宫里,因为王皇后忙着赈济、修缮养病坊的事,也没有再给他添堵。第一批加固的屋舍已经完工,新制成的水泥正在寒冷的北风中迅速晾干、硬化,李隆基没有机会亲眼目睹,但他从现场督办的内侍以及马球消息上,都得到了有关此事的第一手消息。

今年是闰十二月,在第一个十二月过完之前,长安城中所有的悲田养病坊的加固工作,应该都能顺利完工。

借此,朝廷也可以顺势将悲田养病坊的管理逐渐收回自己手里。

但现在的京兆尹……

正在李隆基畅想未来,衡量人事的时候,他就被那个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击中了。

“什么?你说姚卿单独去看了赵诲?!”他难以置信地盯着高力士。

虽说,所有事关官员的刑狱,都是由大理寺裁定、再交由中书门下复核之后定案,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身为中书省主官的姚崇亲自前去审问犯人,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对。

但赵诲这个案子却不一样。

首先,赵诲在中书省的时候,就是姚崇一手提拔的亲信。主书这个官职,官品虽然只有七品,但职责可是为中书保管文书簿册。换句话说,这个位置上的人,就是一国宰相的机要秘书。赵诲受贿泄露文书,牵扯的不仅仅是他自己,宰相其实也已经身处嫌疑之地。

其次,姚崇的两个儿子都牵涉到赵诲的案子,李隆基知道这一点却没有过问,但姚崇更应当懂得避嫌。关于姚崇的两个儿子姚彝、姚异,李隆基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他们索贿徇私的行径,但他也知道,姚崇对儿子无力管束,也有他一心扑在公事上的原因。

姚崇病愈之后,李隆基待他一切如常,他本以为他们君臣之间,已不必将“赵诲的案子,朕相信与姚卿无关,姚卿只管安心做事”这句话明明白白说出口。

但姚崇却亲自去见了赵诲!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他有不得不见他的理由!他害怕已经被定了死罪的赵诲,将自己攀咬进来,于是要亲自去安他的心!让他知道自己会捞他出去!

对于李隆基来说,这是双重的背叛:姚崇先是背叛了他在赵诲这个案子上对他的信任;接着又背叛了自己在渭水猎场拜姚崇为相之时,他打动自己时陈说的为相理念。

——“为政先仁义”、“不求边功”、“中官不预公事”、“国亲不任台省官”……“行法治”!

姚崇!朕对你的“十事”片刻不敢忘,但你就这么对待朕的信任!

李隆基又想起了那一天,在他亲自鞫问了那个叫赵诲的中书小官之后,看到对方一心牵扯宰相的供词时,嗤之以鼻的心情。

十二月初五,李馥又在万安观里见到了前来讲经的卢齐物。

他还带来了几封读者来信。

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万安观里的众人终于习惯了规律的学习生活,也不再觉得基础的数学知识枯燥抽象,是件纯粹的折磨。李馥不知道原因,但她也感觉到了众人的学习态度和以往已经不太一样。

这让她觉得,也许她的小课堂可以加速进入理化生的学习阶段了。

无自觉的学霸李馥飞快地定下了这个计划,她的理化生教材已经饥丨渴难耐了!

另一方面,王皇后在后宫中的动员也干得轰轰烈烈,早一批进宫的潜邸旧人都很给她面子,就连以往作风粗放的赵丽妃也在这件事里十分配合,还毫不犹豫地捐出了最大的一笔御寒衣物。她对此唯一的要求是,一定要将这是她、太子生母捐献的事实宣扬出去。

李馥对王皇后处理赵丽妃要求的后续并不太清楚,作为一个已经有封号和食邑的正经公主,她现在能拿出来的财物也不在少数,但王皇后还是一力婉拒了她的贡献,只是反常地要求她,不如多手书一些道经备用。